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5期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或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的一组疾病,以早产儿发病率高,究其原因是因为早产、寒冷、低体重、感染和窒息是其致病因素,新生儿期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较差,体表面积相对过大,皮下脂肪层薄,易于散热,早产儿表现尤为明显,新生儿体内棕色脂肪少且分布在中心动脉附......

点击显示 收起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或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的一组疾病,以早产儿发病率高,究其原因是因为早产、寒冷、低体重、感染和窒息是其致病因素,新生儿期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较差,体表面积相对过大,皮下脂肪层薄,易于散热,早产儿表现尤为明显,新生儿体内棕色脂肪少且分布在中心动脉附近的两肩胛之间,在氧的参与下才能产生热量,而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其熔点高,寒冷时易于凝固,当机体受到缺氧、寒冷、摄入不足或感染等因素时,易导致本病的发生[1]。现把9例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与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新生儿室从2004年1月~2006年3月收住了新生儿硬肿症9例,其中男5例,女4例,收住时间为出生后1周内、早产儿,经过2周左右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

    1.2  临床表现  本病大都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以出生后1周内和早产新生儿多见。发病初期表现体温降低:体温常低于35℃。纳差、拒乳、哭声弱,重症患儿体温低于 30℃,皮肤发冷硬肿颜色暗红,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硬肿发生顺序为:小腿 - 大腿外侧 - 下肢 - 臀部 - 面颊 - 上肢 - 全身,严重者可导致肺出血、循环和呼吸衰竭及肾脏等多脏器官损害,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危及生命。

    1.3  治疗原则

    1.3.1  复温  逐渐复温,切忌复温过速。一般可用温暖棉襁褓或暖水袋。重症可放入保暖箱或辐射式保温台上复温。

    1.3.2  支持疗法以保证营养供给足量的热能和液体   足够的热量有利于体温恢复,根据患儿情况选择经口喂养或静脉营养。但应注意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

    1.3.3  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有微循环障碍、休克者应进行纠酸、扩容,有肺出血时应及早气管内插管,进行正压通气治疗,及时处理肾功能障碍和 DIC。

    1.3.4  抗感染  由于本病常伴有感染,故可用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等药物抗感染。

    2  护理措施

    2.1  复温是护理低体重儿的关键措施  如体温>30℃、腋 - 肛温差为正值的轻、中度硬肿的患儿,可放入 30℃暖箱中,根据体温恢复的情况逐渐调整到30℃~34℃的范围内, 6~12 h恢复正常体温。足月儿一般用温暖的襁褓包裹置于25℃~26℃室温环境中并用热水袋保温,早产儿置于 30℃的暖箱中,体温往往较快升至正常,如体温低于正常,则调高暖箱温度。如体温小于 30℃,腋 - 肛温差为负值的重度患儿,先将患儿置于比体温高1℃~2℃的暖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监测肛温、腋温 1 次,并逐步提高暖箱的温度,每小时升高 1℃,于12~23 h恢复正常体温。轻症患儿也可用毛毯、棉被包裹,外置热水袋(水温从 40℃逐渐升至 60℃),放在24℃~26℃的室温中,逐渐恢复正常体温。

    2.2  合理喂养  提供能量与水分,保证足够热卡供给,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 保证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最好应用输液泵控制,无条件者应加强手控滴速,建立输液记录卡,每小时记录输入量及速度,根据病情加以调节,以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2.3  预防感染  加强消毒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持患儿皮肤的完整性。

    2.4  观察病情  详细记录护理单,监测体温,每 2 h测体温 1 次,体温正常 6 h后改为 4 h一次,监测心率、呼吸的变化。观察暖箱及室内温度、湿度的变化并及时调整。

    3  健康教育

    向家长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疾病知识,嘱母亲坚持排乳、保持母乳通畅,避免因患儿住院而造成断乳,介绍相关保暖、喂养、防感染、预防接种等育儿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环增.儿科护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1,9.

     作者单位: 20215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崇明分院儿科

  (编辑:宋  青)

作者: 施勤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