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6期

细菌的耐药性与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在过去20多年来,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在人类与细菌感染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又带来了较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已在全球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细菌的耐药概况据报道,近20年来细菌的耐药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均日益严重,链球菌性肺炎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12......

点击显示 收起

    在过去20多年来,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在人类与细菌感染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又带来了较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已在全球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  细菌的耐药概况

    据报道,近20年来细菌的耐药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均日益严重,链球菌性肺炎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12%~55%,国内为10%左右,同时也出现了头孢噻肟与头孢曲松的高度耐药。大肠杆菌、产气杆菌、肺炎杆菌等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69%~99%,其中超广谱酶(ESBL)占5.5%~45.7%,绿脓杆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17.2%~22.7%,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4.2%~39.7%,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率为40%~80.2%,表葡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率为49.6%~60.3%,多数资料表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具有多重耐药特点,仅对万古霉素敏感。

    2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可分为天然耐药与获得性耐药,前者为染色体遗传基因介导,后者由质粒(染色体外的DNA)介导,后者所带基因易于传播,临床上较为常见。

    2.1  灭活酶与钝化酶的产生  细菌尤其是G-杆菌常产生β内酰胺酶如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及头孢呋辛酶等,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多数G-杆菌的耐药与此有关。近年又发现了超广谱酶(ESBL),能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及氨曲南,但对碳青霉烯类及头霉烯类抗生素则敏感。

    氨基糖甙类的钝化酶的产生是细菌对氨基糖甙类耐药的主要机制。多数G-杆菌、金葡菌、肠球菌等均可产生此酶,主要有磷酸转移酶、腺苷转移酶及乙酰转移酶,使抗生素磷酰化、腺苷酰化或乙酰化而失去活性,改变了的抗生素不能与细菌核糖体结合而耐药。

    另外,喹诺酮类的耐药与改变了DNA旋转酶而产生了超螺旋酶,导致细菌耐药有关。

    2.2  抗生素渗透障碍及泵出  由于细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内的靶位,而失去抗菌活性。G-杆菌的细胞壁外层类脂质的外层外膜阻碍疏水性抗生素进入,同时外膜多种孔蛋白由于细胞的变异而改变影响了亲水性抗生素的进入而导致耐药。另外抗生素的主动泵出系统可减少菌体的抗生素而产生耐药。

    2.3  靶位的改变  有的细菌可改变靶位酶,使其不为抗生素所作用,如细菌可改变二氢叶酸酶,引起磺胺药的耐药。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改变使药物亲和力降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青霉素肺炎球菌均与靶位改变有关,如金葡菌产生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从而对β内酰胺类耐药,但对万古霉素敏感。

    细菌的耐药机制较复杂,其中β内酰胺酶与钝化酶的耐药最重要,约占80%,细胞通透性改变约占12%,而靶位改变约占8%,但各种耐药菌的产生并非单一机制,常有多种机制参与,如金葡菌的耐药与三种因素均有关。

    近年来,呼吸道病原菌产生的生物被膜(biofilm)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是指细菌附着于组织或其他物体表面,产生多糖蛋白复合物,随着黏着微菌落的大小与数目增多而形成。常是使感染难治与复发的原因之一,尤其是绿脓杆菌与金葡菌最易产生生物被膜,见于慢支、支扩、气管插管及囊性纤维化等。

    3  细菌耐药的对策

    3.1  合理应用抗生素  细菌的耐药产生日益严重,滥用抗生素是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严格选择适应证,可用窄谱的不用广谱抗生素;单一抗生素能控制的除易引起耐药的利福平、大环内酯类外均不必联合用药。注意适当的剂量与疗程,既要避免大剂量的药物浪费与毒性反应,也要注意剂量不足易引起的耐药。疗程尽量缩短或交替使用,耐药的抗生素停用后,可恢复敏感。

    3.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交叉感染与传播  对医院内病人的耐药菌感染,应及时隔离;对接触的医务人员应经常洗手,并定期检查带菌情况,减少医院内耐药菌的传播。

    3.3  加强管理及耐药菌的监测  各级卫生部门的领导应加强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细菌耐药性知识,建立相应的制度,加强对耐药菌监测,了解耐药菌的变迁,有计划分期、分批应用及抗生素分级应用制度,定期停用某些高耐药的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

    3.4  开发新的抗菌药及寻找预防新途径  根据细菌的耐药性机制与抗生素的关系,开发研制对耐药菌有活性的新的抗生素,目前在开发酶抑制的复合剂已取得了进展,如舒巴坦与氨苄西林(优立新)、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替卡西林与克拉维酸(特酶汀)、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安酶汀)、哌拉西林与他唑巴坦(他唑西林),均取得较好的抗菌效果,尤其舒巴坦更为稳定,且高于克拉维酸,因此舒普深、优立新等对产酶的金葡菌与多种G-杆菌有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此外,寻找新的敏感的抗生素也刻不容缓,尤其是针对耐药基因、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或合成新的抗生素,并寻找新的预防耐药的发生也很重要。

    对于生物被膜形成的细菌难治性感染,目前认为氟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药的有较强的穿透作用,可以考虑联合应用。

    总之,在人类与细菌抗争的过程中,每一种新的抗生素都会伴随着耐药的产生,而且耐药的速度远远大于抗生素开发的速度,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为医务人员关键在于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消毒隔离制度及加强对耐药菌的监测,及时调整用药。

   作者单位: 215006 江苏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田  雨)

作者: 陶岳多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