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8期

浅谈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急诊患者大多是起病急、病情危重,如某些疾病突然发作、突发事件等,生命体征发生急剧变化,处于危急状态,而来到急诊就诊,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减轻病痛。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医务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在对急诊患者实施抢救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急......

点击显示 收起

    急诊患者大多是起病急、病情危重,如某些疾病突然发作、突发事件等,生命体征发生急剧变化,处于危急状态,而来到急诊就诊,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减轻病痛。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医务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在对急诊患者实施抢救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以下浅谈一些临床体会。

    1  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急诊患者由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各异,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焦急和期盼救治心理  由于意外事件,如车祸、CO中毒、溺水或突发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脑血管意外等,起病急,病势凶险。此时患者缺乏思想准备,瞬间丧失心理应对机制,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渴望得到快速有效的抢救而产生焦急心理。

    1.2  紧张恐惧心理  主要是由于意外事件及疾病引起,如多发性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持续的胸闷、胸痛而产生强烈的濒死恐惧感,以及患者进入抢救室治疗后,对抢救室的环境和设备感到陌生、医务人员紧张的抢救状态,无意间给患者带来紧张恐惧心理。

    1.3  急躁易怒心理  由于一些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严重,生命危在旦夕,从而心理上难以承受,自控能力下降,产生生理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对外采取攻击态度,把疾病所造成的怨恨迁怒于医务人员。

    1.4  抑郁悔恨心理  有的急诊患者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身体的伤害或伤残,他们往往悔恨交集,十分懊恼,不言语,情绪低落,呈抑郁状态。

    1.5  悲观绝望心理  常见于慢性病患者及服毒患者,由于对疾病的绝望及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悲观厌世心理,表现为不与医务人员合作,拒绝各种治疗和护理。

    2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从以上可以看出急诊患者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对患者实施抢救治疗的同时应适时地进行心理护理,通过护士与患者间的语言交流及行为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2.1  争分夺秒、急患者所急  急诊护士应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争分夺秒地做好抢救工作。护士应始终保持冷静、沉着的头脑,饱满的情绪,娴熟的抢救技术,做到急而心细,忙而不乱,要在无形之中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安慰。

    2.2  语言亲切、态度和蔼  为了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护士应重视语言安慰,用体贴关怀的语言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其身心感受,保护其隐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增加安全感,使他们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缓解紧张局面  急诊医生、护士慌慌张张的行为,会使患者认为病情严重,无法救治,因而要做到决策果断、操作沉稳,抢救室布局不要过于肃穆,是消除患者紧张心理的良方。

    2.4  善于忍耐和自制  对患者及家属的偏激行为要理解,切忌争吵,尤其对服毒患者及悲观失望的患者,护士应具有同情心,关心体贴患者,将护病、护身、护心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宣泄疏导这个先决条件,有意识让患者倾诉苦衷,同时尊重同情患者,在护理上重视,并用耐心忍让的态度感化患者,引导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使患者从急躁易怒、悲观厌世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作为当今的急诊护士,除了应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技术外,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修养,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以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作者单位: 200032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

   (编辑:卫  东)

作者: 顾丹瑜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