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9期

辨证治疗荨麻疹25例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治疗荨麻疹25例,均获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1。治疗前曾经西医治疗无效者共10例,占所有病例的66%以上。2疗效观察本组的疗效观察标准,分为以下4级:痊愈。...

点击显示 收起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治疗荨麻疹25例,均获得满意效果。现就临证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中,女15例,男10例;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60岁,以18~42岁为多。症状方面,全部患者的头部、面部及躯干出现大小不一的风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鲜红或中央呈白色、边缘鲜红色,有明显瘙痒及轻度的热感,其中16例四肢部分也有;6例身躯风团出现水疱;有3例除风疹块分布全身外,伴颜面水肿,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治疗前曾经西医治疗无效者共10例,占所有病例的66%以上。

  1.2  疗效观察  本组的疗效观察标准,分为以下4级: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经随访2~36个月未见复发者;显效:风团消失,仅有个别患者吃鱼虾过敏后作痒者;治疗后症状在短期内(5~6天),停止发展;无效:经过15天(15剂药)治疗而无明显好转者。按照上述标准,25例中获得痊愈者24例,占96%,显效进步1例,全部有效。服药后见效日期最长者6天,最短3天,以4天见效为多。笔者对全部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其时间长者3年,短者2个月,除有1例痊愈1年,因食腥辣油腻太过复发,继用原法治疗6天复愈,至今已2年未见复发外,余者均未见复发,效果甚佳。

  1.3  治疗方法

  1.3.1  血热偏重者  主要表现在为风疹块较大且多,且色鲜红,痒势不甚,舌质红,脉濡数,伴有发热者,宜清热凉血为主。常用药物有:柴胡、玄参、当归、赤芍、生地、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等。

  1.3.2  血虚生风者  主要表现为风疹频发,此起彼伏,瘙痒不已,夜不安寝,头晕少华,舌质淡红,脉细,宜养血祛风为主。常用药物有:当归、赤芍、熟地、荆芥、川芎、姜蚕等。

  1.3.3  湿热入血者  主要表现为风团较多成片状。经久不愈,入夜更剧,瘙痒不能入寝,颇以为苦,皮肤发热喜凉,但天凉时仍发作,舌质红,苔薄腻,脉细数,此系湿热郁于血分,湿从热化,宜凉血清热化湿为主。常用药物有:赤芍、生地、丹皮、大青叶、稀莶草、地肤子、苦参、薏苡仁、车前草等。此外,如风寒客于肌表,除风疹外,尚有发热,恶寒,咽喉红痛或伴有呕吐,遇热则皮疹加重者,可加麻黄、防风、薄荷、蝉衣、桔梗、牛蒡子等;如风疹瘙痒日久,常呈红斑,糜烂,渗水,结痂或续发感染的现象比较明显者,加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清热凉血之品;如荨麻疹比较顽固,舌有紫气,久而瘀血阻络者,加红花、桃仁、乌梢蛇、白花蛇舌草等药搜剔骨肉血分之热,卫表不固者,可加玉屏风散(防风、白术、黄芪)。食积气滞者,加生山楂、陈皮、木香;如体质虚羸,脉细小,正气不足者,加党参、白术、甘草等药随症加减。

  2  讨论

  祖国医学称荨麻疹为“瘾疹”或“疙瘩”治疗根据其临床特点,分急性、慢性两种。但从患者全身出现风团,瘙痒不休等症状来看,属于风邪束表,湿热入营所至。治法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宜养血、凉血、和血为主,清热祛风为辅,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以犀角地黄汤及四物汤加减进行辨证论治。生地以凉血止血,养阴清热。芍药、丹皮既能凉血,又能散瘀。当归补血、活血;熟地补血为主;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芍药敛阴养血。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在临床尚主要用激素类药,治愈后很容易复发,一般8~20天即可复发,因其发病机制目前不完全了解,一般认为大多数急性荨麻疹系第Ⅰ型变态反应。由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致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大量进入真皮。有些则系Ⅲ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为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在激活机体过程中产生过敏毒素刺激肥大细肥释放组胺有关,临床药理学研究发现,如麻黄、防风、蝉衣、蒲公英、乌梢蛇、白花蛇舌草等具有清除抗原、抑制抗体;以及抑制过敏介质释放等作用。对本病来说,是否恰当,尚待进一步的观察。

  作者单位: 210007 江苏南京,南京市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门诊部

  (编辑:宋  青)

作者: 王文,谭玫,黄世祥,徐美洁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