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第5卷第5期

当代医院感染与防控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公共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对医院、对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或)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

点击显示 收起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公共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对医院、对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或)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在通常情况下,医院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绿脓杆菌等,其次是革兰阳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粪链球菌等;真菌感染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高,如白色念珠菌、厌氧菌感染,在泌尿、血液病科、妇科中是多见的。另外还有一些新发现未鉴定、未起名的细菌病毒。

    1  常见的医院感染

    从感染的部位来讲,以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和手术切口与创伤感染为多。

    1.1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症、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和X线检查,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0%。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像非典是典型的严重的肺部感染,非典在医院感染中给广大患者、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带来了惨重损失。

    1.2  尿路感染  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方面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 h后出现尿频、尿痛、尿急、发热、排尿困难等方面的症状,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者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白细胞在每毫升10个以上,细菌多于每毫升105个,都可判为尿路感染。据有关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在这些尿路感染病例当中,有66%~86%是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这就提示医院的治疗区和手术室在医院感染防控中责任相当重大。卫生间、尿池、大便池地面都要进行消毒,防止细菌四处污染扩散。

    1.3  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的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这就提示手术科室大夫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以及术后换药所有环节都要实施严格的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把感染预防与控制贯彻始终。

    1.4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不仅在病人中可以传染,在健康人中也可以传染。病毒性肝炎可以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后来又发现庚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其他型的肝炎。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感染。病人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未经消毒处理,污染了水源或食物,人们误食了未煮沸的水或误食了未煮熟的食物而被传染,称粪口传染。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和各种体液中,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可透过有操作的皮肤黏膜伤口而感染,或通过输液带有该类肝炎病毒的血液、血液制品而直接感染。另外还有通过母婴传播。

    20世纪70年代衡水县有几个村庄很多为了生活而有偿献血的农民对乙肝丙肝认识不够,抽血消毒也不严格,交叉污染严重,很多人患上了丙肝。通过献血又将丙肝病毒传给了很多献血者。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染乙肝的更不计其数。最后肝硬化、肝腹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后果相当严重。

    1.5  皮肤及其他部位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菌血症、静脉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感染、子宫内膜感染、腹内感染等,手术部位可见有皮肤、皮下组织感染或化脓。

    2  医院感染促发因素

    在医院感染中,有以下很多促发因素。

    2.1  主观因素  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危害性认识不足;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规章制度不健全,无健全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住院部没有入院卫生处置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2  客观因素  (1)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据统计国外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如内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吸血管、牙钻、监控仪器探头等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治疗区在插介入导管时有时会损害黏膜出血,损伤防御屏障,由于从主治医生到治疗区,到观察室对防控感染警惕性高,采取了相关措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感染病例的报道。

    2.3  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方法  因为治疗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制剂,或接受化疗、放疗后致使病人自身免疫功能下降而成为易感者。

    2.4  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  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而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真菌或其他细菌的感染率增高。

    2.5  易感病人增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过去某些不治之症,当今可以治愈或延长生存时间,故住院病人中慢性疾病、恶性疾病、老年病人所占比例增加,而这些病人对感染的抵制力是相当低的。

    2.6  环境污染严重  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很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感染者的病房,厕所的污染也很严重,泌尿专科医院的尿池、厕所的门把手、洗手池、便器、拖布、抹布等也常有污染,所以卫生员不要擦了厕所的墩布、抹布又擦病房,防止扩大污染。

    2.7  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  对探视者放松合理和必要的限制时,以致由探视者或陪住人员把病原菌带入医院的可能性增加。

    3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只要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近2/3的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控制的。

    3.1  改进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观察室、探视接待室、供应室、洗衣房、厨房、卫生间等部位的设施,从预防感染角度出发,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蔓延,在设备和布局上都要符合国家防控感染的要求。

    3.2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感染防控制度是卫生工作者长期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处理、检查各项工作的依据。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控视制度等。隔离目的在于将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围内,是预防医院感染重要的措施之一。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从医院感染、保护病人健康、保护自身安全出发,严格执行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3.3  做好消毒与灭菌处理  消毒与灭菌已进行了半个多世纪,这项工作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我院手术室、供应室的消毒灭菌正走向轨道,但也存在易忽视的问题,如医生洗手:平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即可除去手上80%以上的细菌。如果手被传染病人的血液污染,可在洗手后用80%酒精擦拭或浸泡5 min,也可用0.5%的碘伏溶液搓洗3 min,或用0.2%过氧乙酸搓洗3 min,根据条件任选一种,然后用清水洗去残留消毒液。

    餐具、茶具消毒煮沸15 min。在没有热消毒条件的时候,可在含有效氯250 mg/L的消毒液中浸泡30 min,然后用清水将残留在食具上的消毒液清洗干净,干燥保存。

    要定期消毒拖把、墩布;拖把、墩布经常与痰液、尿液、鞋底踩的各种脏物和灰尘接触并渗透,是细菌滋长的温床。因此,拖把、墩布用后要及时清洗并悬挂起来,保持干燥。必要时可用90 ℃热水浸泡10 min。也要在含有效氯250 mg/L的消毒液中浸泡30 min,然后用清水冲净、晾干。

    对接收的传染病人,对其排泄物、分泌物、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1)排泄物:对甲肝、戊肝、伤寒和病毒性肠炎等以粪口传播途径的患者排泄物、呕吐物要加以消毒。对受污染物污染的地面,可用含有500~1000 mg/L消毒液拖擦或喷洒消毒,作用1 h后,在用清水拖洗残留消毒剂。(2)分泌物;发现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除了要开窗通风外还要对其分泌物加以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含有效氯5000 mg/L,浓度大了,一方面呼吸道微生物顽固、易通过呼吸道广泛的传播,所以消毒液的浓度要大)把这5000 mg/L有效氯的消毒剂与患者的分泌物搅拌均匀,作用1~2 h倒入厕所冲走。护理人员、卫生人员在处置这类分泌物时要带橡皮手套和12层纱布的口罩,搞好自身防护。(3)物品:发现某些接触性传染病患者时,如红眼病、沙眼、各种化脓性皮肤病、癣病等,这些病主要通过手、毛巾、衣被、鞋袜传播。因此,对这些物品应经常烫洗,或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浓度与作用时间同上。

    3.4  加强清洁卫生工作  清洁卫生工作包括灰尘、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对蚊子、苍蝇、老鼠的清除和防制。进行清洁卫生工作时,必须注意不要扬起粉尘,避免播散污染。拖布的头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宜在污染后立即进行,如呕吐的、排泄物、血渍等污染物立即清除消毒。清洁顺序应由污染较轻的病房开始,逐步进行污染较重的区域,最后处理病人公共活动场所。医护人员工作地点也应进行清洁卫生。

    3.5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大力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修订管理制度、处置流程,要警钟长鸣地强化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包装、登记、运送、职业安全防护、暂时贮存及处置等项措施的落实,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时,及时启动《医疗废物管理应急预案》,做到依法管理、科学合理地处置医疗废物,促进医疗废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3.6  采取合理的诊断治疗方法  使用抗生药物要有的放矢,应用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血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于将微生物引入体内的诊断治疗要切实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3.7  及时控制感染的流行  控制感染流行主要是寻找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与消毒措施。

    3.8  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检验工作  这是医院日常具体操作的必不可少的主要工作。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防控措施的效果。监测的主要方法有化学监测、物理监测和生物监测。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监测、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污染监测、特殊病房监测(如烧伤病房、泌尿科病房、血液科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等)、菌株抗药性监测、清洁卫生工作监测、传染源监测、规章制度执行监测等。监测工作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地进行。对感染监测的记录要求详细具体,定期统计分析。感染办是监测工作的策划者和推行者。而化验室人员是医院感染检测、检验和防控工作中的主要力量之一,加强与发挥微生物实验室的监控作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环节。主要检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器械、高压消毒的物品等方面的细菌数量;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加强检测管理,严格把关;对重点科室进行致病菌(如化脓菌、沙门菌、金葡菌等)检测,发现异常细菌或流行趋势及时通报相应科室,同时上报感染办和感染委员会,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医院的空气消毒以紫外线为主,化学消毒剂以含氯消毒剂为主,金属器械用戊二醛消毒,手术器械用高压灭菌,对不耐热的用环氧乙烷消毒,对内镜的消毒多用多酶液消毒;医务人员手的消毒以肥皂、流动水反复洗3遍,水龙头用非手触式开关。做手术无菌操作的手用肥皂水洗后在用酒精浸泡。手术包施行高压灭菌,并监测合格。化验室配合感染办进行检测、检验、消毒灭菌效果。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要求手术前2 h用预防感染药。

    3.9  消毒卫生标准  消毒达到什么程度就算合格呢?不同对象经消毒与灭菌处理后,允许残留微生物的最高数量。

    3.9.1  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标准  见表1。表1  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3.9.2  致病性微生物  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菌。

    3.9.3  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接触黏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0 cfu/g或100 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3.9.4  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卫生标准  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100 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

    3.9.5  污物处理卫生标准  污染物品无论是回收再使用的物品,或是废弃的物品,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3.9.6  污水排放标准  按GBJ 48(试行)执行。

    3.10  加强科室和人员之间的沟通  临床医生、护士、治疗区、微生物检测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报告感染办和感染委员会,不断提高监测水平、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4  医院防控感染的展望与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防控感染的发展趋势来看:(1)重视法制管理(一方面国家管理部门对有关感染的法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专业科室及医院各部门遵从法制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2)注重过程管理(不能只看终末结果,同时要看防控感染的过程与动态环节,比如对医生手部的清洁管理,不能只涂一下经过培养看细菌量的多少,还应关注具体洗手消毒程序的执行过程,这就是外语所说的进行时)。(3)提倡循证医学管理(循证医学是以非经验主义、非直觉、非偏见,基于新技术与研究实践及重复为特征的学科。循证医学管理与感染管理相结合,新技术与研究实践及重复为特征的学科。循证医学管理与感染管理相结合,不仅限于细胞水平,还要用分子生物水平来分析判断医院感染的状况,不断实现感染防控的技术创新,将促进医疗过程和感染防控的跨越式发展)。(4)信息管理在强化(当今社会为信息社会,医院感染监测、预警的信息发布与反馈,对快速、全面、有效地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至关重要)。(5)重视系统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感染办的工作,它与临床、治疗、观察、护理、检验、药学等方面均有密切联系),今后将从简单的数据统计(如细菌多少cfu)还要向良性互动方向发展,使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做精、做深、做细、做强,以防患于未然。


作者单位:1 053000 河北衡水,衡水现代泌尿专科医院2 河北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作者: 桑景余,潘国成,刘静,张敬宇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