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6卷第2期

老年脑血栓患者的观察及心理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老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观察要认真细致,要关注起病后的进展和颅内高压情况,通过症状和体征有助于判断病变部位。要注意鉴别脑血栓和脑栓塞,因为两者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相似。要针对老年脑血栓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加强心理护理,以利患者早日康复。【关键词】脑血栓。...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老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观察要认真细致,要关注起病后的进展和颅内高压情况,通过症状和体征有助于判断病变部位。要注意鉴别脑血栓和脑栓塞,因为两者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相似。要针对老年脑血栓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加强心理护理,以利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脑血栓;观察;心理护理


    脑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对于老年患者认真的临床观察和细致的护理极为重要。

    1  脑血栓的临床观察

    脑血栓呈突然起病,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两天内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体的其他部分。多数不伴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有引起致命性脑疝的危险。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累,出现对侧偏瘫、偏侧麻木、同向偏盲,主侧半球受累时可表现为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发生失用症。大脑前动脉不常见,一侧可引起对侧偏瘫(下肢重,上肢轻)、强握反射及尿失禁。双侧受累时可引起情感淡漠、意识模糊。大脑后动脉可有同侧偏盲、对侧偏身感觉丧失,或突然发生不自主的偏身抽搐症;优势半球受累时可见失读症。椎-基底动脉:眼球运动麻痹、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2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统称为脑梗死。两者症状相似,常易混淆,但两者病因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脑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而脑栓塞多见于40岁以下的青壮年,起病急骤,数秒钟至2~3 min,症状便全部出现,且多无前躯症状。

    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来的固体、气体、液体等栓子阻塞而引起。

    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和睡眠状态下发病,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随意活动或失语。脑栓塞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病史,突然发病。

    脑血栓形成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等病史。脑栓塞既往病史多样,但主要见于心脏病、术后、外伤等。    

    脑血栓形成以半身不遂和语言障碍为主要症状,多无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等。脑栓塞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     

    3  心理护理

    3.1  老年脑血栓患者的特点及心理状态  患了脑血栓病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很强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老年人。其机体各种功能减退,临床表现为瘫痪、失语、意识和智力障碍等,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因而对疾病恢复带来不利的影响。为了使患者重新达到生活自理,有较好的身心状态。护理人员须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患者急性期过后需较长的恢复阶段,患者表现为烦躁多虑,沉默不语,对突发的疾病不能正确对待,忍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和偏瘫带来的痛苦。因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和悲观厌世情绪。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待患者态度要亲切关心、体贴、诚恳、言语温和,要尊重他们,不要勉强患者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向他们介绍康复的措施,进行语言安慰,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通过交流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对于失语的患者可用手势、精辟字等方式尽快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其焦虑、抑制的紧张心理。 

    3.2  孤独恐惧心理  老年患者最大的特点是害怕寂寞与孤独,患脑血栓病后更为明显,还有部分患者的家属忽视患脑血栓后老年人特殊的心理需要,甚至有遗弃老人的不道德行为,这更加重了患者的寂寞与孤独感。护理人员要多和老年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尽量帮助患者摆脱孤独的境地,解决患者的种种生活需要,用真挚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困难。要多接触问候,了解患者在想什么,及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不能冷淡和故意疏远。要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情关心体贴患者,增加他们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3.3  语言肢体障碍的心理  由于失语或发音障碍不能通过正常的语言交流,以至于情绪极度低落,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又因肢体活动障碍,生活难以自理,患者心理压力很大,对治疗丧失信心。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情,细心观察,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治疗情况,学会看患者的手势来代替语言的表达,通过了解患者的面部表情、举止行为来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热情周到,善于运用语言交际工具发挥语言巨大作用,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灵活性和科学性,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4  小结

    护士应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身修养,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在护理老年患者时,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修养,都应一视同仁。诚恳相待,尊重人格,争取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护理人员要以晚辈尊重长辈的态度取得患者信任,并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去影响患者,使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单位:443000 湖北宜昌,宜昌卫校附属医院

作者: 杜瑞芳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