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6卷第3期

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150例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脾胃气虚。小儿厌食小儿厌食是手指小儿除外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或减退,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是儿科常见病症。笔者近年来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病症1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厌食(脾胃气虚型)标准及中医儿科学(全......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加味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是手指小儿除外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或减退,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是儿科常见病症。笔者近年来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病症1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中,门诊病例120例,住院部病例30例,其中男82例,女68例,年龄<3岁者34例,3~6岁81例,>7岁者35例,学龄前儿童发病率较高。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5年。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厌食(脾胃气虚型)标准及中医儿科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七版)制定。(1)主要症状:厌食或拒食病程在1个月以上,并排除其他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本病。(2)次要症状:面色萎黄,精神略差,肌肉松软或形体消瘦,大便不成形或夹不消化食物,容易出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凡具备以上主症和次要症状三项以上者即可诊断小儿厌食(脾胃气虚型),列入治疗病例。

    1.3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生黄芪12 g,太子参5 g,白术9 g,茯苓6 g,砂仁3 g,陈皮5 g,浮小麦10 g,生麦芽6 g,知母5 g,桔梗3 g,甘草3 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口服,疗程14天,每次复诊详细记录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改善情况。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食欲显著增加,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改善。

    2.2  治疗效果  150例患者治愈89例占59.33%;好转52例34.67%;未愈9例占6%;总有效率达94%。疗程最短14天,最长达42天。

    3  典型病例

     患儿,男,6岁,2007年4月2日初诊。患儿于1年前因感冒而服用中西药治疗10天,感冒症状消除后出现厌食,恶心,进而发展为大便中夹有未消化残渣,精神差,近1年来服用健胃消食片、保和丸及中药汤剂,病情时轻时重,一直未明显好转。今遂来我院就诊,查体: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差,稍动即出汗,舌苔薄白,脉无力。中医诊断:厌食(脾胃气虚型),此属脾胃气虚型,脾虚失运,饮食不化,胃气不和,纳谷不香,治当健脾益气。方用:生黄芪12 g,太子参5 g,白术9 g,茯苓6 g,砂仁3 g,陈皮5 g,浮小麦10 g,生麦芽6 g,知母5 g,桔梗3 g,甘草3 g。水煎服,服7剂后,食欲明显增加,饮食量有所增加,恶心症状消失,精神状态有所改善,大便中仍夹有未消化的残渣,但较前减少,自汗症状明显缓解,原方去薏苡仁、知母,加神曲3g,再服7剂,诸症消失。

    4  体会

    小儿厌食的病因较单纯,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所致的;有精神因素所致的;有微量元素缺乏所致的。小儿厌食是儿科常见病症,脾胃气虚又是其常见证型,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疾病迁延,损伤脾胃,使受纳运化功能低下,以致厌于乳食,精神疲倦,表情淡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不和,纳食不香;脾虚失运,则饮食不化,长期进食不多,后天生化乏源,故见精神差,面色萎黄:脾不健运,则消化吸收传送功能失常,故大便中夹有残渣。脾胃互为表里,各有所同又互为影响;健脾不伤胃气,护胃而不碍脾,这就要求组方严谨,用药精良才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方用:生黄芪、太子参、甘草益气健脾,和胃补中;用白术、茯苓、薏苡仁利湿健脾;用陈皮、麦芽行气消食和中;用浮小麦益气止汗:佐以知母清热护阴;桔梗引达上行,输精于肺,此即“培土生金”法的妙用。全方药性和平,补而不滞,健脾益气,渗湿和胃,益气保肺。故用此方治疗厌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单位:730700 甘肃会宁,会宁县太平店镇中心卫生院

作者: 周斌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