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6卷第8期

关于中医急症发展战略的思考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通过对中西医学急症治疗发展史的回顾和对比,了解到中医急症治疗在中医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中医急症治疗在中医历史上的成就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可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看到中医急症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医急症治疗的停滞导致了整个中医学的萎缩和倒退。从而提出发展中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通过对中西医学急症治疗发展史的回顾和对比,了解到中医急症治疗在中医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中医急症治疗在中医历史上的成就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可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看到中医急症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医急症治疗的停滞导致了整个中医学的萎缩和倒退。从而提出发展中医急症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一是人才问题,二是中医急症人员所具备的业务素质,三是中医急症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中医急症 发展 战略

  中医急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在全面阐述中医学理论系统结构的同时,较详尽地论述了急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疗大法,从而奠定了中医急诊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将某些急症冠以“卒”、“暴”,如“卒中”、“卒心痛”、“暴厥”、“暴胀”等,反映出当时对急症的突然性和危重性已有充分认识。司马迁于《史记》中明确地记载了,在2000多年前,名医扁鹊就曾用针药使患“尸厥”的虢太子复苏。在笔者所涉猎的文献中这是世界最早的急救复苏成功的案例。1700多年前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已探索总结出了急症的辨治规律,提出了“急下存阴”、“回阳救逆”等对急症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方药。对许多急危重症的认识和治疗不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治疗的方药,至今仍非常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如冠心病心绞痛,在《金匮要略》中称为胸痹,认为其病机为上焦阴寒,阴气上逆。治以宽胸降气、消痰开结。方药用栝蒌、薤白一类的方剂,这是至今世人公认的有效方药。然而西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晚在1730年,由德国内科医生Friedrich Hoffmann于1730年首次描述“心绞痛”的症状。他提出的治疗方案,腹泻法、排气法、放血疗法等效果不好。1768年7月21日,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 Heberden提交给英国伦敦皇家医生协会一份对心绞痛症状的详细描述,在他著名的“胸部发生的一些问题”报告中,称之为“心绞痛”,其治疗用白兰地、乙醇、氯仿、氨等刺激物质,作为缓解心绞痛的主要药物,但其作用轻微,疗效差。西医能够真正治疗心绞痛是在19世纪后叶,1859年,化学家F.Gutrie在合成亚硝酸异戊酯时观察到人在吸入这种物质的蒸气后,出现面色发红,颈动脉搏动增强、心率加快,这些现象提示这种物质能用于医学治疗。于是Gutrie建议将这种物质用于危及生命的溺水,窒息及长时间晕厥时的复苏治疗。数年后人们发现硝酸异戊酯可麻痹神经,舒缓肌肉,同时降低动脉压。后一个特性最终使得其成为治疗心绞痛有效的药物。从对心绞痛这个急症的认识和治疗的历史来进行比较,中医的认识和治疗是理性而有规律的。这也反映了中医学严谨的科学性。回顾历史,中医学有着辉煌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朽的贡献。近百多年来,中医在不断走向衰落,中医急症更是日渐萎缩而濒于消亡的边缘。中医学与中医急诊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振兴中医,发展中医急症,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下面笔者就中医急诊的发展思路谈谈个人的窥管之见。

    1  培育中医急症人才

    任何一项事业、一门学科的兴衰都决定于人,回顾中医学历史,上自春秋下至明清,中医学的每个辉煌成就均是当时的精英人才执著追求和奋力拼搏的成果。春秋时代的扁鹊,据《史记》记载:“扁鹊非常人也……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名医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美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精于方药,处剂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清朝名医徐大春“两蒙圣天子蒲轮之征,巡抚司道到门速驾”,“先生有异禀,聪强过人。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以至刀夺槊、勾卒,嬴越之法靡不宣究,而尤长于医”。从这些史料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事业的兴旺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中医要振兴、中医急症要发展,首先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具有敬业拼搏精神的人才队伍。怎样才能建立起这支队伍?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中医在历史上能够人才聚集、人才辈出,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人们非常看重中医,常言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人们认为中医是一种非常高尚而神圣的职业,所以当时的中医能聚集大批的高素质优秀人才。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科的门类纷繁,人们再没有像以前那样向往中医,从中医大学招收的生源就可以得以证实,更何况中医大学毕业后又有多少人在从事中医呢?这是中医学和中医急症衰落的症结所在。中医急症要想有较大的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人才的瓶颈制约。这是中医发展的战略关键。

    2  中医急症人才所具备的业务素质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认识到了急症的重要性,全国各地对中医急症队伍进行培训。这些措施无疑对中医急症的业务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从这些中医急症培训的内容来看,无不使中医队伍感到悲哀。按照现行对中医急症队伍的培训,可能在若干年后就不会再有“中医急症”这个名,因为这种“中医急症”只是在低水平的重复西医的急诊工作。这也无不使中医队伍的每个有志之士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医急症队伍应具备怎样素质和能力。笔者认为中医急症队伍应具备深厚中医理论基础和中医临床诊治能力。若没有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思维,是不可能胜任中医急症的。笔者曾治一严重呕吐、重度脱水患者,深有感触,现列举如下。

    患者,女,28岁,3周以来频繁呕吐,饮食、茶水不进,发病前有服用妇科药和抗生素药的病史,具体药物不详,患者素来体健。经中西反复治疗无效,就诊时患者极度虚弱,严重脱水,血压低,呕吐痰涎,舌质淡红,苔厚,脉弦。当天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患者体质有所恢复,但呕吐无缓解。行胃镜检查,胃镜至贲门处,不能下行,镜下见胃呈一个实体。观前医已用遍所有止吐中药而无效,可知是未辨证用药,据脉症舌象辨证为痰湿蕴结中焦、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方用旋覆代赭汤,其疗效真可谓古人所说的一剂知,二剂已。由此可见中医急症,必须具备系统、娴熟的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能力。

    3  中医急症发展的方向

    急症的救治关键在于病危重,治疗在于应急,使病人脱离危急。现代医学在急救上运用了现代科学的物理、化学的各种最新的手段。而中医急症的救治在现有的文献中,据笔者查阅基本是重复西医方法,而冠以中医急救之名。中医急症发展的方向应从传统的急救方法中发掘和提高。其实中医药在千百年和长期实践中创制了针刺、点穴、艾灸、烫熨、蒸浴、外敷、内服等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的中医急救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足够重视并加以研究运用。如十宣放血治高热、晕厥、昏迷等,在大量的中医文献中没有具体的运用指针,这些应该深入的研究,制订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实施标准和细微的实施操作方法。清代赵学敏《串雅》中不乏一些急救简便廉效的好方法。应该加以发掘整理,形成能具体指导临床的治疗方法。有了这些具体操作的规范,应建立培训实施系统,让广大的临床一线人员掌握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传承中医急症精髓。

      (编辑:宋  青)


作者单位:404700 重庆,重庆市巫山县中医院

作者: 刘仁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