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6卷第12期

健康教育在鼠疫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健康教育。鼠疫。防治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1]。健康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个人、家庭和社区,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而且对于其他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健康教育;鼠疫;防治

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1]。健康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个人、家庭和社区,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而且对于其他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健康教育在全球发展很快,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健康教育已渗透到卫生工作的各个领域,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健康教育最适于在群体人群中开展。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围绕传染病传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阻断传染病疫情的蔓延与扩散。

    近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通车、旅游业发展、交通便利等因素,在我国局部地区出现人间鼠疫暴发和流行并造成远距离传播、波及大中城市的危险性增加。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将是鼠疫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鼠疫的发生、阻断疫情的蔓延与扩散,在鼠疫防治工作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1  鼠疫的危害及流行特点

    1.1  鼠疫的危害  鼠疫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它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在世界上曾有3次大

    流行。

    第1次世界鼠疫大流行:发生在公元6世纪(527~565),几乎蔓延到当时世界所有著名国家,死亡约1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东罗马帝国的衰退。以“汝斯丁(Justinian)瘟疫”载入医学史册。

    第2次世界鼠疫大流行:发生在14世纪(1 347~1 350),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这次大流行欧洲死亡2 500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医学史上称为“黑死病”。

    第3次世界鼠疫大流行:发生于19世纪末(1894年),持续到20世纪中叶,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几乎遍及当时全世界沿海各港埠城市及其附近内陆居民区。本次大流行初期(1894年),日本学者北里氏和法国人耶尔森氏发现了鼠疫菌,随后(1897年)绪方氏又从跳蚤体内分离出鼠疫菌,从而初步明确了鼠疫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使人类与鼠疫的斗争进入了科学阶段。

    在我国,据推测在公元6世纪第一次世界鼠疫大流行时就有流行,但开始有可靠记录的是14世纪大流行,1 300万人死于本次鼠疫流行。全国解放前夕,我国鼠疫流行极为严重。1644年起至1949年止,在全国20个省(区),549个县,流行鼠疫179年次,共发生鼠疫病例2 598 794人,死亡2 399 400人。1950~1954年,发生鼠疫患者6 862例,年均1 372例;1955~1979年,发病518例,年均20.7例;较建国初期下降了65倍。1980~1989年,发病102例,年均10.2例[2];1990~2006年,发病833例,年均49例。

    1.2  流行特点

    1.2.1  人间鼠疫感染途径  1988~2006年全国共发生鼠疫患者851例,其中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中发生698例,其感染途径为蚤叮咬;其他疫源地内的153例患者中因接触肺鼠疫患者感染70例,占45.75%,因剥食染疫动物感染49例,占32.03%,疫蚤叮咬34例,占22.22%。由此可见,在南方家鼠疫源地内疫蚤叮咬为主要感染途径,而旱獭疫源地则以剥食染疫动物、接触肺鼠疫患者为主要感染途径,其中因剥食染疫动物而引发的鼠疫流行占多数。

    1.2.2  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疫源地不断增加  我国1980年鼠疫疫源县185个,疫源地面积为45.9万km2,1990年鼠疫疫源县为202个,疫源地面积576 445 km2,到2000年鼠疫疫源县增加到273个,至2006年底,全国鼠疫疫源县达到291个,疫源地面积为1 400 354 km2。

    2  我国鼠疫疫情现状

    目前,我国鼠疫流行趋势是:新类型疫源地陆续发现,新的疫源县不断增加,疫源地范围不断扩大;西部旱獭、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强度增加,时而波及人间,近年在旱獭疫源地引起数起人间鼠疫暴发和流行,主要由捕猎旱獭及接触其他染疫动物而引起,青藏铁路通车后,更增加了人与染疫动物接触的机会;蒙古旱獭、黄鼠等一些疫源地区从静息转入活跃;长爪沙鼠及西南家鼠疫源地动物鼠疫向城市、人口密集区蔓延;染疫动物的种类增加,鼠疫远距离传播的危险性增大; 西南家鼠疫源地人间鼠疫再度回升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

    2000年后,我国鼠疫病例数较少,但此期间发生了数起人间传播的肺鼠疫暴发疫情,虽然2006年仅报告1例患者,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总体上动物鼠疫流行强度和流行范围没有减弱,西北旱獭疫源地捕猎旱獭现象还相当普遍,准噶尔盆地、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鼠疫疫情十分活跃,云南野鼠疫源地也首次发生人间鼠疫病例,且已出现病例死亡。

    3  健康教育措施

    3.1  针对传染源的健康教育  鼠疫的主要传染源是各种感染鼠疫菌的啮齿动物。在鼠疫防治中,首要的是确定传染源。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才能使人们意识到传染源在鼠疫传播中的作用。最为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是通过报纸、广播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张贴宣传画,散发有关鼠疫防治知识的宣传单等。这些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群对传染源既疫源动物的认识,特别是旱獭疫源地,使捕獭者自觉地限制自己的行为。鼠疫的传播与传染源的关系尤为密切,因此,针对传染源开展健康教育,在鼠疫防治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2  针对传播途径的健康教育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二:(1)从动物→蚤→人的传播;(2)从人→人,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造成肺鼠疫流行;此外,剥食患有鼠疫的病、死动物过程中鼠疫菌直接进入创口而感染。或者吸入带菌皮毛中的尘埃感染。取食未经充分煮熟的染疫兽类,通过消化道感染。针对这一环节,应该加强对鼠疫传播途径知识的教育。不仅要让人们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知道如何切断传播途径,以减少鼠疫的发生及疫情的扩大和蔓延。“三报三不”制度是一项控制人间鼠疫发生及早期发现疫情的有效措施,应在疫源地内广泛进行宣传。三报即“报告病死鼠(獭)、报告疑似鼠疫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和急死患者”,三不即“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如能针对以上传播途径,对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将会极大地调动人民群众的防病自觉性,提高人们对鼠疫传播途径的认识,将对控制鼠疫疫情的传播和蔓延起到重要的作用。

    3.3  针对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  所谓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疾病好发的人群。人对鼠疫没有自然免疫力,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都有易感性。针对鼠疫疫源地区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对鼠疫的防治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预防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应该利用多种宣传教育渠道、在不同场所对广大公众及不同人群开展鼠疫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是加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鼠疫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引导群众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控制鼠疫的发生、传播与蔓延。

【参考文献】
  1 胡俊峰,侯培森.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2 丛显斌,徐成,张贵军.中国鼠疫疫情现状.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6,21(3):159-162.


作者单位:吉林白城,吉林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白城疾病控制站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