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9年第7卷第5期

标本采集和处理对凝血实验质量的影响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患者标本采集和处理对凝血结果的影响。结果385例标本中59份有误差,误差率为15。在59份误差中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有误差18份,占总误差的30。有肉眼可见微小凝块者31份,占总误差的52。...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患者标本采集和处理对凝血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385例患者静脉采血后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 385例标本中59份有误差,误差率为15.32%。在59份误差中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有误差18份,占总误差的30.51%;有肉眼可见微小凝块者31份,占总误差的52.54%;标本溶血者11例,占总误差的18.64%。结论 不适当的标本采集和处理是导致凝血测定结果出现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应该加强患者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控制工作。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急诊;溶血;质量控制

临床实验室及时、可靠的检测结果,除了按实验室严格的质量控制外,还与医护人员正确采集检测标本有很大关系,一份送检标本合格与否,往往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患者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和凝血酶原(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的各项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与临床医护人员一起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共同努力为临床诊疗提供最及时、可靠的检验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吉林市中心医院2006年至2008年急诊住院接受治疗的385例患者,其中急性阑尾炎46例。宫外孕9例,车祸159例,烧伤5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急性脑膜炎8例,胸腹部外伤46例,急性胆囊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22例,不明原因休克79例。男212例,女173例;年龄15~82岁,平均41.45岁。

    1.2  仪器  Sysmex 530全自动血凝仪(日本美康株式会社生产)。

    1.3  试剂  美国Dade Behring公司生产试剂。

    1.4  方法

    1.4.1  标本收集与处理  均于患者来院时采患者的静脉血。抗凝剂为109 mmol/L 枸橼酸钠0.2 ml加入1.8 ml患者血,及时混匀,同时对59份存在各种误差的患者标本及时重复抽血,用于复查。

    1.4.2  操作方法  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测试及校正仪器,对质控物(德国德灵公司生产)进行测定,在许可范围内。

    1.5  统计学处理  各误差组均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全部统计分析均采用Microsort Excel软件[1]。

    2  结果

    2.1  采血量与抗凝剂的比例有误差  在59份有问题的标本中,因采血量与抗凝剂的比例明显减少的标本18份,占总误差的30.51%,其结果与重新送检标本检测结果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1  18例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有误差的结果与重新送检标本结果比较

    2.2  抽血不顺利,血液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造成有肉眼可见的微小凝血块  在59份有问题的标本中有31份,占总误差的52.54%。

    2.3  标本溶血  在59份有问题的标本中,标本溶血11例,占总误差的18.64%,其结果与重新抽血送检标本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2。表2  11例溶血标本与重新送检标本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多数临床医生认为:检测结果的及时性与可靠性由检验科来保证,而实际工作中导致检测结果质量误差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如患者个体的差异、仪器误差、操作者个体误差和采样送检是否正确等[2]。从我们对385份标本分析看,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应注意标本检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3.1  标本采集  由于小孩、老人、烧伤、低血压休克等因素造成静脉血不易抽取,抽血时操作不规范,使标本中有肉眼可见的微小凝块,使PT、APTT、TT延长,FIB降低。血液与抗凝剂未能充分混匀,也可以使标本中有肉眼可见的凝血块。其原因为:往往由于工作忙,标本采集后未能及时处理,抽血时操作不规范,使标本溶血,造成PT、APTT缩短,TT延长。血量与抗凝剂比例减少,造成PT、APTT显著延长[3]。长时间扎止血带、静脉穿刺不能一次成功造成血管损伤或组织因子进入血液。造成检验结果波动的因素很多,而不规范标本采集送检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为了避免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造成不必要的抽血和复查,增加患者的负担,建议标本采集时,护士应加强责任心,以科学的态度采集及处理标本,减少不必要的误差。

    3.2  标本的送检  在实际工作中,标本送到实验室检测时,为了避免实验室由于本身某些因素造成的结果误差,我们建议:(1)加强检验人员的个体素质,不断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及现代的技术水平。在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不合格标本予以拒收,对检验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2)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的联系,对检测中出现异常和某些阳性结果应主动及时与临床医生取得沟通,对临床有疑问的结果做到合理解释,尽职尽责地为临床抢救工作及手术等提供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 胡书效,刘顺智.实用临床统计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72-73.

2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329-335.

3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483-487.

(本文编辑:陆 华)


作者单位:132011 吉林,吉林市中心医院输血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