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9年第7卷第12期

休克患者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休克。护理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五大类。1快速开放静脉通路积极扩容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因各种休克(除心源性休克外)均存在有效循环......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休克;护理

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五大类。

  1 快速开放静脉通路积极扩容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因各种休克(除心源性休克外)均存在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快速开放静脉是抢救成败的关键,尽早、及时补充分血容量是提供心输出量,改善组织灌注的根本措施,一般认为大量补充晶体液(乳酸钠林格液或等渗生理盐水),适量胶体液(代血浆,中分子右旋糖酐,必要时成分血或全血),高渗液一般不超过400 ml。补液时遵循“先快后慢,需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早给予吸氧,吸入氧浓度在40%左右,注意保暖,但不能采用体表加热的方法,将患者安置休克体位(根据病情允许)。

  3 积极去除病因

  积极防治引起休克的原发病,外伤出血者包扎伤口止血,骨折断端固定。内出血应及早行急诊手术止血;控制感染是抢救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环节,应针对不同的休克做好病因治疗。

  4 输液输血的护理

  给予输液输血是纠正失血性休克的主要治疗措施,遵医嘱输入的同时,应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预防引起输液输血反应。

  5 密切观察病情

  5.1 对病情的观察及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除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外,还要注意患者的神志、瞳孔、皮肤温度,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色、量、性质,准确掌握病情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术中,一般持续动脉测压,如果脉压很小,脉搏细弱、四肢冰冷,皮肤苍白,尿量少,说明微循环灌注情况较差,尿量观察是判定休克得到纠正、扩容是否充足以及肾功能情况的重要依据。如每小时尿量在30~60 ml时,说明肾脏的血供是满意的,如每小时量在30 ml以下,说明肾脏灌注不足,并提示有肾衰的可能。

  5.2 注意观察出血倾向 一旦观察发现皮肤黏膜有出血或血凝异常,如采血标本长时间不凝固,或凝固时间延长,抽血过程中血液迅速凝固于注射器或针头内,或者静脉滴注过程中针头频繁堵塞,要考虑有可能发生DIC;快速补液时应注意有无水肿及心衰表现,如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如观察到重要器官损害,应及早处理。

  5.3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并随时注意血压的改变。

  5.3.1 根据血压调节滴速 开始使用时,血压常不稳定,每5~10 min测血压1次。根据血压变化调节浓度和滴速,待血压平稳后改为15~30 min测血压1次,有部分敏感患者可由血压测不到而突升至200 mg以上,而感到头痛、头晕、烦躁不安,此时应立即停药。

  5.3.2 防止药液外渗 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5.3.3 注意保护血管 每24 h更换输液管,输液肢体适当以免活动时液体渗漏。

  6 做好基础护理

  病房内保持空气流通,减少人员探视,保持室内整洁、安静、病床舒适,营造一个温馨的病区环境,增进患者的舒适感,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临床工作中,无论处理哪种休克,应争分夺秒抢救,改善机体缺氧,及时建立有效外周循环,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及提高生命质量是积极乐观的。

  

作者: 余晓燕,周 谦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