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1年第9卷第3期

血液透析结束后两种拔针方法对疼痛的影响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两种拔针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引起疼痛的比较。方法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28例患者进行内瘘穿刺后拔针方法对比观察研究。新式拔针方法是将棉球卷成圆柱形,长轴式平放于皮肤穿刺点和内瘘血管穿刺针眼上方,拔出内瘘针的同时再按压棉球卷。结果新式拔针方法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法(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两种拔针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引起疼痛的比较。方法 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28例患者进行内瘘穿刺后拔针方法对比观察研究。传统法采用将棉球压于穿刺点上方,快速拔出针头;新式拔针方法是将棉球卷成圆柱形,长轴式平放于皮肤穿刺点和内瘘血管穿刺针眼上方,拔出内瘘针的同时再按压棉球卷。结果 新式拔针方法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法(P<0.05)。结论 通过两种拔针方法的比较,新式拔针方法能达到无痛或减轻拔针时的疼痛,可以减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血液透析;拔针;疼痛;观察

 由于动静脉内瘘穿刺较粗(16号针),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结束拔针时,传统方法针头易损伤血管壁,患者疼痛感明显。为减轻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穿刺的痛苦,笔者对拔针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2月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2~70岁。观察例次1520次。穿刺针为大连JMS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6号内瘘针。穿刺部位选用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

  1.2 方法

  传统法采用将棉球压于穿刺点上方,快速拔出针头;新式拔针方法是将棉球卷成圆柱形,长轴式平放于皮肤穿刺点和内瘘血管穿刺针眼上方,先拔出内瘘针,同时再按压棉球卷。两种方法均由同一名主管护师操作,另一名护师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位患者两种方法各观察20次。

  1.3 判断标准

  (1)无痛:患者接受拔针时,面部表情无改变,无任何反应,询问局部无痛感;(2)微痛:患者接受拔针时,面部表情无改变,无任何反应,询问局部无痛能;(3)剧痛:患者接受拔针时,面部表情紧张,皱眉,张口,甚至呻吟,有缩回上肢抵抗动作,询问拔针部位很痛。

  2 结果

  新的拔针方法微痛和剧痛发生例数明显少于传统法。两种拔针方法致患者疼痛程度比较见表1。表1 两种拔针方法致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3 讨论

  3.1 常规拔针方法存在缺陷

  一般情况下,内瘘针头在充盈血管腔中呈漂浮状态,与周围的血管壁并不相接触,若针尖与血管壁紧密接触时,就会刺激血管内壁引起疼痛。常规快速拔针时,棉球压住针头,内瘘血管壁也被压瘪,针头斜面如同小刀刃,当刀刃与血管垂直时,棉球继续向下加压,这时针尾再向上提,向外拔针时,针头的刀刃损伤血管壁而引起疼痛明显;另一方面,按压血管,使血管和针头产生一定的摩擦力,这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按压越紧,产生摩擦力越大,疼痛越明显。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下,引起组织内释放组胺,导致物体作用于血管壁上的神经末梢而产生痛觉冲动[1],故患者感觉疼痛。

  3.2 新式拔针法的优点

  新式拔针法,由于未对血管施加压力,将漂浮状态的内瘘针缓慢向外拔至皮下,再快速拔出内瘘针,针头不与血管接触,内瘘针头与血管角度很小,对血管不产生切割力,血管壁也不受损伤,另外,没有外加压力,摩擦力也大大减小,也就不引起疼痛。内瘘穿刺缓慢拔针可以无痛或减轻疼痛的机制,与其皮肤的结构特征、血管、神经的分布及走行有关。皮肤的神经末梢特别丰富,不仅有向心性感觉神经纤维,而且有离心性运动神经纤维,且髓鞘神经纤维进入表皮后即失去了神经膜,在快速伤害性刺激时先出现刺痛,后移行为放射样灼痛[2]。疼痛的特点是产生和消失迅速,感觉鲜明,定位明确,常引起肢体的屈肌反射[3],这类疼痛易进行测量研究[4]。

  3.3 新法与旧法的比较

  常规快速拔针法采用棉球压住针头,使得血管也被压瘪,针头与血管壁产生摩擦力,导致血管神经受到强刺激,引起疼痛或剧痛。而新式拔针法采用缓慢拔出内瘘针,针头与血管壁和皮肤不产生切割力或摩擦力,血管壁也不受损伤,另外没有外加压力、摩擦力也大大减小,也就不引起疼痛,即能达到无痛拔针或减轻拔针时的疼痛。本研究表明,新法拔针的无痛率为94.47%,高于传统法的50.53%,而剧痛率则低于传统法。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

  总之,通过维持性HD患者的拔针实践,体会到新式拔针方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拔针法,尤其是对长期维持性HD患者,新式内瘘穿刺拔针,对减轻其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意义。观察表明,缓慢拔出针头减轻了针头与血管和皮肤的摩擦,达到了无痛或减轻疼痛的效果,这种方法优于传统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艳萍,马金凤,刘颖.关于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的比较.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40-41.

  2 吉爱平,郜晓红,武国涛,等.静脉穿刺针拔出速度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38-39.

  3 张力生,刘小力.现代疼痛学.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1.

  4 韦绪性.中西医临床疼痛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1.

  

作者: 谢 萍,张晓莉作者单位:236300 安徽阜南,阜南县人民 2013-9-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