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1年第9卷第11期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合并重度感染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探讨肿瘤感染即肿瘤发热的中医病因病机基础、证候特征及临床治疗的机理分析探讨和中西医结合相互印证,从而得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肿瘤合并重度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关键词】肿瘤感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感染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死因,Inagaki等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探讨肿瘤感染即肿瘤发热的中医病因病机基础、证候特征及临床治疗的机理分析探讨和中西医结合相互印证,从而得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肿瘤合并重度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肿瘤感染;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感染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死因,Inagaki等在1974年指出,感染占恶性肿瘤患者死因的第一位。这与肿瘤患者存在的易感因素有关,易感因素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缺陷;粒细胞减少;由肿瘤相关梗阻所致的自然通道阻塞;机体解剖屏障防御功能的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脾功能低下及医源性因素等[1]。

  1 肿瘤发热的中医病因病机

  1.1 肿瘤

  中医“积聚”属肿瘤范畴,情志抑郁、饮食损伤、邪毒内侵及它病转归为主要病因,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痰结及正气亏虚。其中,聚证以气滞为主要病变,积证则以血瘀为主要病变,邪毒凝聚也是导致积证的一个重要原因[2]。积证的特点代表大多肿瘤疾病的发病特点。肿瘤发热属“内伤发热”,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伤正等引起,主要病机气滞、血瘀、湿停,郁结壅遏化热;以及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发热两大病机[2]。肿瘤合并外感发热:是肿瘤患者在易感因素情况下,外感六淫、感受疫毒多由皮毛或口鼻而入,先滞络脉,由表而里,传至脏腑或循卫气营血,充斥体内,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而引起发热。《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然痰、食、气、血,非得风寒,未必成积,风寒之邪,不遇痰、食、气、血,亦未必成积。”说明外感可以导致积证,外感也可以加重积聚。因此,无论是肿瘤自身还是合并外感发热,血瘀和邪毒是肿瘤发热的主要致病病因,其病机变化都主要围绕瘀血阻滞和邪毒凝聚两大因素。

  1.2 血瘀和邪毒发热的机制

  正虚于内,瘀血和邪毒郁结壅遏化热是其主要病机。然而《医门法律·虚劳论》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失荣,荣虚则发热”瘀血日久,新血不生,阴血不足,无以敛阳也同时可以引起荣虚发热,说明本病病机复杂,可以是一种病因也可以由多病因同时致病;病机转化则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瘀血、邪毒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见气血阴阳虚弱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发热是癌瘤的主症之一,癌热一般属于里热证为多。由于病情发展变化的阶段的不同,以及患者的体质情况的差异,正虚邪盛,邪毒内传,常常出现热病入营,病机转化常常出现变证,即所谓逆传,发生神昏、出血、脱证等,来势凶险,预后较差,是临床肿瘤合并重度感染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原因。田氏等完成的凉营透热法治疗温病营分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课题,提出急性热病营分证实质与血液粘度、内毒素血症及免疫功能失调有关。由此也证实,癌热重症的三大因素“毒、瘀、虚”。

  2 肿瘤发热的症候特点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合并外感时可表现为高热。重者出现热病入营,表现为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伴体内结块,或胀或痛,青紫瘀斑,饮食减少,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晦暗,形体消瘦,肌肤甲错,甚至神昏、出血等。

  3 临床诊断治疗观察

  临床并发感染最常见的是肺炎、败血症和腹膜炎。治疗给予抗感染联合用药,高能量高蛋白及免疫制剂,输注新鲜血液和消毒隔离保护。重度感染体质虚弱的肿瘤患者预后差,常常合并有DIC、出血、昏迷,导致循环呼吸衰竭死亡。发热是癌瘤的主症之一,癌热一般属于里热证为多,如属气阴两虚者多用人参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热邪郁肺用麻杏石甘汤合五味消毒饮,热结肺脏成痈用麦门冬汤或葶苈大枣泻肺汤,邪热内陷与胸膈痰水交结成“结胸热实”,用大陷胸汤或大陷胸丸,热毒燥结胃肠用大小承气汤或大柴胡汤,湿热郁蒸肝胆用茵陈蒿汤合五味消毒饮,热毒瘀结大肠成痈用大黄牡丹汤或白头翁汤,一般癌热用小柴胡汤[3]。癌热热入营血,出现气血两燔,身热不退,面色晦暗,指甲及皮肤粗糙无光泽,舌质瘀暗,或瘀点瘀斑,甚至神昏、出血。当在扶正培本、静脉高营养同时,配以凉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3] 。王永炎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外感热病中提出:“近年来,还将活血凉血化瘀法作为治疗发热的重要治法。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适当配合此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一环”[2]。这也是肿瘤重度感染需要借鉴和运用的地方。据现代研究,活血化瘀能抑制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使肥大细胞增多,使病变的胶原纤维变细、疏松化,对增生性病变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吸收作用,能改善血液流变指标,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其抗血栓形成作用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纤溶酶活性,改善微循环,改善病变局部微血流、微血管形态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流动力学。使病变区血流量增加,流出阻力减少,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病变组织的吸收、消散,直接作用于肿瘤及炎性介质物。正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思想,活血化瘀是阻止DIC进展的有力的预防措施。临床常选用的活血化瘀药有赤芍、川芎、丹参、红花、田七、三棱、莪术、水蛭、虫、当归、郁金、延胡索等[2] 。清热解毒药有较广的抗菌谱,有消炎、退热、散肿、排毒或中和毒素的作用,有的能抑制病毒,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通过观察感染瘤株及未感染瘤株的生长情况和动物实验,发现炎症和感染时促使肿瘤扩散恶化的条件之一,由于清热解毒药物能控制肿瘤周围炎症和其他感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控制肿瘤的发展[3]。 经过实验筛选证实有部分中药既有抗肿瘤作用,又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功能可以选用。如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肿结风、青黛、蒲公英、夏枯草、垂盆草、龙葵、蛇莓等[2] 。另:肿瘤患者大多久病正气亏虚,治疗时注意“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注意扶正培本。综上所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合并重度感染,为内科热病标本同治,既治疗肿瘤又治疗发热。尤其在肿瘤重度感染时应用,能有效达到抗肿瘤,抗感染,抗血栓阻断DIC形成,预防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可以提高感染控制率,降低肿瘤患者感染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6-167.

  2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23-329;307-313;31-37.

  3 周岱翰.肿瘤治验集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2.

  

作者: 宫地康加,万 胜,于振洋作者单位:510405 广东广州,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