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8期中医中药

中医学对糖尿病及其治疗的概述

来源:INTERNET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在1997年的报告,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一亿三千五百多万。预测到2010年糖尿病患者可达二亿,2025年将突破三亿,而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增长的速度更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00%:45%)[1]。近年来,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西方医学对糖尿病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1997年的报告,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一亿三千五百多万。预测到2010年糖尿病患者可达二亿,2025年将突破三亿,而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增长的速度更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00%:45%) [1]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西方医学对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中医学方面,糖尿病属消渴病的范畴,中医学对消渴病的研究有久远的历史。综合各家之说,本病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室过度等引起。西方医学的糖尿病与中医学的消渴病之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到底消渴病与糖尿病是否是相同的概念?目前,中西医学界针对糖尿病及其治疗已作了广泛的研究,现简要综述如下。

1 消渴病与糖尿病的异同

“消”有消谷、消水、消耗之意;“渴”指口渴能饮,饮不解渴而言。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其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记载。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共同特点的一组代谢紊乱综合征 [2] 。其主要诊断依据是高血糖;若症状“三多一少”很不明显,则诊断主要靠实验室检查结果 [3]

糖尿病的病型分类在国际上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按WHO1985年的标准分为:(1)胰岛素依赖型(1型)。(2)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其中2型又可分为不胖型和胖型。(3)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4)其余型(继发性糖尿病)等 [4] 。可见消渴病与糖尿病是中西医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临床症状方面,两者可能存在交叉关系,但却非完全等同。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病因的研究

2.1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Type I Diabetes Mellitus,DM)多发生在遗传易感性的个体身上,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病因未明,相信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其选择性破坏胰岛B细胞,以致胰岛素合成绝对不足,继而引发糖尿病(图1) [1] 。另一方面,1型糖尿病的主要易感基因(Susˉceptibility Gene)位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ˉpatibility Complex,MHC)上已成公认的事实,随着更深入的研究进展,发现了该疾病与不同等位基因有相关性,其中与DR3和DR4以及DQ分子中DQβ1链57位非天门冬氨酸(Asp)和DQα1链的52位精氨酸(Arg)的相关性尤为密切[5]

2.2 2型糖尿病 世界各国糖尿病患病率均上升,其中90%为2型糖尿病(Type2DM),大多数患者在40岁以后开始发病。2型糖尿病有家族集簇发病表现,家属中糖尿作者单位:伊利沙伯医院(香港特别行政区) 病患者率比非糖尿病高4~10倍。此外,
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改变(例如嗜食过胖)、活动量减少等与糖尿病均有明显关系 [1] 。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ˉbetes Association,ADA)报告,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子,因此预防高血压不仅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2型糖尿病及其引起之并发症的控制也有重要意义 [6] 。图1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3 中医学对糖尿病病机之探讨

糖尿病是一种病因较为复杂,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疾病,从中医脏腑辨证来说,各个脏腑均能波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另外糖尿病患者喜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食物,容易阻滞气机,亦可导致气滞血瘀(图2)。图2 中医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据近年研究,精神因素可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Venˉtromedial Hypothalamus,VMH),继而兴奋交感神经,使胰岛素分泌减少,结果导致血糖增高。中医学对“肝郁引致之精神因素可诱发糖尿病”的立论比美国约翰考尔维尔医学博士提出的“情绪紧张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早近二千年。

3.1 脏腑病机论 糖尿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脾(胃)、肾、肝,尤以肾为关键。四脏腑之中,虽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钱秋海指出肺为清肃之脏,主治节。燥热伤肺,阴津耗损,故口舌干燥,烦渴多饮;燥热在上,肺失治节,水不化气,直趋于下,故尿频数、量多 [7]

熊曼琪认为脾气虚弱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亦密切相关,绝大多数患者在整个病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脾气虚弱证候 [8] 。邵爱荣等认为阴虚燥热、气虚阳衰、血瘀等是糖尿病过程中的标象,脾气下脱是其本,并贯穿整个病程 [9] 。潘朝曦提出脾不散精,水液不能上布则当口渴,水精不能上输、四布,则当尿多、尿甜,因此脾不能散精是糖尿病发病之中心环节 [10]

糖尿病以肾虚立论者多责之于肾阴亏损或阴阳两虚,总结诸医家之临床经验,皆强调“治肾为本”。肾司二便,为真阴之脏。肾阴不足,肾虚失约,故小便频数量多。肾虚不摄,精微随尿而出,故尿浑浊如脂膏。津液外泄,阴虚津燥,故口干多饮。肾虚外府失养则腰膝酸软。而肾为阴阳之本脏,若肾阴亏虚日久,阴损及阳,则肾中阴阳两虚,使肾气虚衰,更加不能固摄,以致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 [7]

邹如政认为肝的病理特点是易郁、易火、易虚,肝失疏泄而表现出来的肝郁、肝火和肝虚等,都将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肝失疏泄使人体气机紊乱,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从而导致胰岛的分泌功能紊乱。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所以肝失疏泄是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病机,而肝郁引致之精神因素更可诱发糖尿病 [11]

3.2 气血病机论 周叔平注意到糖尿病患者在“无症状期”,已表现出诸多的气虚证候。随着病情的进展,脾气虚不能化生精微,不能摄精及阴精的流失,阴虚之标象便渐渐显露,直至掩盖气虚之本质 [12]

临床所见,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具有血瘀表现。其血瘀的形成可因热灼津亏而致血瘀,或因气滞而致血瘀,或因气虚而致血瘀,或因阳虚寒凝而致血瘀,或因痰浊阻络而致血瘀,血瘀症状又可贯穿在糖尿病的整个过程中 [13]

4 中医学对糖尿病治疗的研究糖尿病发病率高兼合并症多,某些并发症一旦形成,现代医学不易使其逆转(如糖尿病
肾病中的蛋白尿),但中医学对一些合并症的治疗以及改善胰岛素和受体结合的敏感性等却颇有独到之处。

4.1 从脏腑论治 肺热伤津者,其症见烦渴多饮,口舌干燥,小便频数量多,舌边赤红,苔薄黄,脉洪数或弦滑。可用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法,方以二冬汤加减。药如生地、麦冬、沙参、天冬、知母、天花粉、人参、黄芩、黄连、甘草等 [7]

脾阴亏虚者,其症见神疲乏力,体倦,纳谷不香,或食后脘腹痞满,口渴不甚欲饮,掌心灼热或自汗盗汗,两颧艳红,大便或结或溏,小便频数短黄,唇舌淡红,少苔或中剥,脉细数。可用健脾养阴法,方以六神汤加味。药如天花粉、葛根、莲房、枇杷叶、黄芪、甘草等 [14]

脾胃阳虚者,其症见形寒肢冷,颜面虚浮,苍白少华,体倦乏力,脘腹痞满,纳谷不香,口不干,便稀不实,小便清长,或肢体浮肿,舌淡润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滑微腻,脉沉迟缓。可用温脾运中法,方以理中汤合平胃散加减。药如党参、白术、干姜、陈皮、苍术、川朴、天花粉等 [14]

湿浊困脾者,其症见纳差食减,胃脘胀满不舒,口淡粘腻,大便溏薄乏力,舌苔多白腻,脉濡无力。可用健脾祛湿 法,方以胃苓汤加减。药如陈皮、苍术、川朴、猪苓、泽泻、茯苓、白术、甘草等 [14]

肾阴亏损者,其症见小便频数量多,尿混浊如脂如膏,口干渴多饮,形体瘦弱,腰膝酸软,舌干质红少苔,脉沉细数。可用滋阴固肾法,方以六味地黄汤加减。药如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等 [7]

阴阳两虚者,其症见小便频数,混浊如脂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酸腰痛,形寒肢冷,阳萎,舌干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可用滋阴温阳补肾法,方以肾气丸加减。药如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肉桂、附子、仙灵脾、枸杞子等 [7]

糖尿病不仅与肺、脾、肾有关,与肝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糖尿病因肝木失和而起者,其症见心烦易怒,口渴多饮,尿黄,面红目赤,易头晕,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苔少而黄,脉弦数。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天花粉、知母、玄参、虎杖之类。若肝火灼肺则兼见咳嗽,可用丹青饮化裁;若肝火下劫肾阴,扰动肾室,则尿多混浊如膏,常伴遗精,可加黄柏,或用《宣明论方》之栀子金花丸加味;肝火炽盛,胃液受劫者,多饮善饥,可加石膏、沙参[15]

4.2 从气血论治 (1)气阴两虚血瘀者,其症见日渐消瘦,口干咽燥,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或肢体麻木、灼热、疼痛,或胸闷疼痛,或大便干,舌质暗红,舌边有瘀斑,脉细涩。可用益气养阴,活气通络法,方以生脉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药如黄芪

作者: 曹志成 2005-5-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