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2期中医中药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近年来,对心阳瘀阻型缓慢性心律失常采用中草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3治疗方法根据辨证分析,采用温阳行气活血法。4观察方法病程2~4周,每3天记录1次症状和心率,每周做1次心电图检查,跟踪观察时间为半年。1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心率、心律正常,观察半年未复发者。...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对心阳瘀阻型缓慢性心律失常采用中草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男44例,女16例,年龄19~65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半年。其中冠心病18例,房室传导阻滞(Ⅰ°、Ⅱ°)12例,高心病12例,心脏神经官能症3例。

1.2 诊断标准 60例全部经过查体并做心电图、心脏超声,提示:心动过缓、心律失常。排除心力衰竭、心房纤颤、先天性心脏瓣膜病。中医辨证属于“心阳瘀阻型”。

1.3 治疗方法 根据辨证分析,采用温阳行气活血法。方剂组成:制附子10g,麻黄6g,细辛5g,桂枝20g,淫羊藿20g,葛根25g,丹参30g,当归25g,降香20g,炙甘草10g。本方依据年龄病情药量适当加减,服法:首煎加水1000ml,水煎30min,取汁100ml,二煎加水500ml,水煎20min,取汁50ml,两煎混合,分2次服用。

1.4 观察方法 病程2~4周,每3天记录1次症状和心率,每周做1次心电图检查,跟踪观察时间为半年。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心率、心律正常,观察半年未复发者。好转:症状明显好转,心率正常,偶有心律不齐,半年内不加重者。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疗效 临床治愈50例,好转6例,无效4例,有效率93.3%。

3 讨论

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出现在各种心血管疾病中,根据中医辨证选择其中的心阳瘀阻型,在祖国医学辨证观点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采用温阳、行气、活血,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内经云:“阳气者,温脏腑,贯心脉,行气血。又曰: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而行。气血调达则心脉平和。即是这个道理。祖国医药学记载:麻黄、细辛温经止痛,桂枝通心脉,温经而助阳,附子大热,回阳救逆,四药合用,具有良好的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用以达到振奋心阳的目的。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方中丹参、当归堪称养血活血良药,加葛根、淫羊藿,增加了通心脉的作用,巧用一味降香以利气行郁,起到了增加心血流量,改善心肌供氧的作用。

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含麻黄碱,具有兴奋肾上腺能神经,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的作用。桂枝强心,促进血液循环。附子含乌头碱抗心律失常,淫羊藿具有增加冠脉流量,扩张外周血管能力。葛根含黄酮类和葛根素,也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丹参含丹参酮,具有影响血流变和血液动力学。当归含丁烯内脂,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心阳瘀阻型缓慢性心律失常采用温阳、行气、活血治疗,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051530河北省赵县中医院急诊科

作者: 李立荣 2005-5-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