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4期临床医学

颈臂丛联合阻滞法在肩锁部手术的应用

来源:INTERNET
摘要: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下行肩锁部手术,存在麻醉阻滞不全的问题,往往需要复合局麻或其它麻醉方式而完成手术,我院从2001年以来,应用肌间沟顶端穿刺法行颈臂丛联合阻滞施行该类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全组250例,ASAⅠ~Ⅱ级,年龄16~70岁,均为肩锁部手术。实验组应用肌间沟顶端穿刺法行颈臂丛联合......

点击显示 收起

    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下行肩锁部手术,存在麻醉阻滞不全的问题,往往需要复合局麻或其它麻醉方式而完成手术,我院从2001年以来,应用肌间沟顶端穿刺法行颈臂丛联合阻滞施行该类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250例,ASAⅠ~Ⅱ级,年龄16~70岁,均为肩锁部手术。随机分为实验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实验组应用肌间沟顶端穿刺法行颈臂丛联合阻滞;对照组应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局麻药均为: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局麻药混合比例按2∶1配制成20~30ml。
    
  1.2 方法 术前用药为:安定0.3mg/kg,阿托品0.01mg/kg,肌肉注射。患者入手术室后,建立通畅的静脉输液,常规监测并记录BP、HR、R、SpO 2 等生命体征,平卧,头偏向健侧,抬头暴露胸锁乳突肌,操作者用左手在锁骨上约4cm,甲状软骨下缘平面及胸锁乳突肌外缘1~2cm处触及肌间沟,向上延续至肌间沟恰好变窄的顶端即为穿刺点,用5号长针垂直进针,遇及异感,固定针头,回抽无血即可注入局麻药液。如果考虑手术时间长,可用“Y”型套管针穿刺留置,以间断或连续给药维持麻醉或术后镇痛。注入的局麻药可见局部锁骨上有三角形隆起。注药时压迫肌间沟的下方,使大部分药液上行而阻滞颈神经丛。

    1.3 疗效判断标准 优:阻滞完善,病人自觉无痛,不需要加辅助药;良:阻滞完全,病人有轻度痛感,需加用局麻药或辅助药;差:病人感觉明显疼痛,不能忍受,需改麻醉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记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 2 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阻滞范围为单侧C 3 ~T 2 ,麻醉效果:优145例(96.67%)、良5例(3.33%),对照组优67例(67%),良21例(21%),差12例(12%),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实验组未发生并发症,对照组不良反应为:局麻药中毒1例,阻滞喉返神经1例,气胸1例。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略)

  注:χ 2 =42.5,P<0.01
   
  3 讨论

  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肩锁部手术有时效果并不理想,复合局麻或静脉辅用镇痛、镇静药则增加麻醉的风险。这是由于颈臂丛神经分布的特点而决定的,肩区神经支配为C 3~6  神经根,来自颈丛C 3~4  支配肩项部皮肤,颈丛浅支的锁骨上神经走向外下,分为内侧、中间和外侧3支,越过锁骨浅面,分布于胸前臂的上部(下至第三肋)和三角肌上部表面的皮肤,颈丛深支的袢上分支支配胸骨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与肩胛舌骨肌,颈丛尚有深支(C 2~4  )连接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1]  。C 4 支配的区域与T 2 支配的区域相邻,颈浅神经丛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呈放射状分布,它们支配头颈以及胸肩的后部,如披肩状。深丛主要支配侧面及前面的区域。其余皮肤和深层组织受C 5~6  支配,系来自臂丛的腋神经(C 5~6  )、肩胛深神经(C 5 )和肩上神经(C 5~6  ),故肩锁部手术阻滞范围为C 3~6  ,包括颈丛和臂丛神经 [2]  。
   
  本文结果表明:由于颈丛和臂丛神经在同一平面,并相互连续,在肌间沟顶端穿刺注药时,局麻药可向上向下扩散,同时或先后阻滞了颈丛和臂丛神经,其阻滞范围较广(C 3 ~T 2 ),可满足锁骨骨折、肩关节骨折等肩锁部手术的需要。该法体表标志清楚、定位准确、易于掌握、效果满意,且进针较浅、远离胸膜顶,故极大限度地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肌间沟顶端穿刺法行颈臂丛联合阻滞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肩锁部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石中良,谭秀娟.麻醉解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4-105.

    2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96-606. 

  作者单位:523573广东省东莞市常平医院麻醉科 

作者: 曾隆平 候铁军 陈曼丽 李善文 2005-5-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