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5期医学伦理

谈对宗教信仰者的临终关怀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宗教信仰者已达一亿多人。按照国家宗教政策,我们必须尊重宗教信徒的宗教信仰和习俗,正确认识对宗教信仰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合理地制定临终医护方案。本文从对宗教信仰者临终关怀的伦理学依据以及实施途径两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宗教信仰者临终关怀Onshowingsolicitudeforreligio......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宗教信仰者已达一亿多人。按照国家宗教政策,我们必须尊重宗教信徒的宗教信仰和习俗,正确认识对宗教信仰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合理地制定临终医护方案。本文从对宗教信仰者临终关怀的伦理学依据以及实施途径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宗教信仰者 临终关怀

     On showing solicitude for religious belivers approaching one’s end

     Zhang Chen,Yang Fang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Abstract】 China is a multi-ethnic group country with over one million religious believers.According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olicy towards religion,the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of the believers should be respected,the role of relig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hospitality for believers should be correctly understood,and the proper medical care plan for such dying patients should be scientifically made.This essay elaborates on this aspect from the perspecˉtives of the ethical basis of receiving hospitality at approaching one’s end for religious believers as well as the ways of materializing such hospitality. Key words religious believers receiving hospitality at approaching one’s end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主人翁地位和主体意识日益提高,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命质量开始全面的追求,而明显质的变化则是体现在对临死阶段生命质量的求。人在为自身、社会、为下一代创造、奋斗、拼搏了一生,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之际,设法使自己活得有价值、有尊严,死得安详、舒适、无痛苦、无牵挂地离开亲人、离开这个世界,临终关怀便应运而生。临终关怀作为人道主义的一部分是指社会各层面(医护人员、宗教人士、社会工作者、志愿人员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组成的机构,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所提供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支持与照顾。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深化了对社会、对思想情感的认识,人们意识到临终病人除了需要必要的药物治疗和舒适护理外,同时还需要在精神上、感情上、信仰上得到关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宗教信仰的人数在全国人口的比例已占10%,约在1亿以上。因此,在临终关怀领域里,认真考察宗教关怀对临终病人在伦理上的作用和实施途径,也是临终关怀理论不可忽视,不可回避的课题。

     1  对宗教信仰者临终关怀的伦理学依据

     在人的生命最后阶段,一旦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已走到尽头,必然有意无意地会对自己一生的成败、得失、荣辱作出反思与反省。在临终病人的临终意识中,有对生的留恋,有对死的恐惧;有对亲人、友人感情上的牵挂;有对事业、理想未竟的遗憾;有对自身道德过失的愧悔;有对世态人情冷淡的怨恨。还有的人平时作恶多端,谋财害命,临终时还会出现幻觉,会幻见被害人的亡灵前来索命,因而惊恐万状,所谓死也不得安宁。总之,病人在临终阶段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极大波动,甚至精神十分痛苦,而这一切又不是医学所能帮助他解脱的,特别是宗教徒病人,在他的临终意识中会有其所信仰的宗教关于死的恐惧的特殊内容。在宗教世界里,死不是生活的结束,而是生命的转移,许多生前未做完的事,死后或来世可以继续。当然,不同的宗教对死亡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佛教对人生的种种痛苦,有着极为深切的体验,对人生痛苦的体验和领悟构成了佛教死亡论的基础。大乘佛教把生死痛苦的最终的希望寄托于佛国净土的建立上。佛国净土便是极乐“天堂”,进入者即可永生不死地享受一切幸福快乐。《阿弥陀经》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曰极乐。……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充满其中。池底亦以金、银、琉璃、赤珠、玛瑙而来严饰之。”更为重要的是,“彼佛国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长生不死。”只有此生此世积好“善德”,便有希望在来世进入极乐世界,获得永生和不朽,最终战胜、否定死亡。因此,佛教以趋向佛国净土,达到长生不死的幻想来超越死亡给人带来的痛苦烦恼,这对临终病人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伊斯兰教的信仰之一“信后世”,它的重要内容是死后复活,该教认为人在结束现世生活而死亡后,将有一天被安拉复活,接受末日审判。依据各人在世时的善恶表现,决定其永居天国还是打入火狱过后世生活。伊斯兰教认为今世短暂、后世永存,是人们的真正归宿。死只是连接今世与后世的桥梁。后世同死后复活、末日审判、天国火狱等联系起来。基督教认为,生命是绝对的、神圣的,世人只能分享一部分,而大部分在来世。所以,人在世上的生命是和死亡相对的,它不是真实的生命。基督教徒坚信生命只有在死亡之后才会开始,离开这个邪恶世界去享受天国快乐。现代基督教神学家认为,“死”这个行为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基督教徒似乎只有在死后才获得永生,才能在彼岸世界得到拯救。因此,作为宗教信徒必然关心自己死后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必然有对天堂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对地狱苦难的恐惧。而一个教徒在其一生中遵循宗教戒律,则是一个不断地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被世俗的欲望制约,又不断试图挣脱的磨难过程。而当这个过程到了尽头,信徒们回首往事,检点自身,难免会有与宗教戒律相违背的行为、观念,于是恐惧油然而生。这种宗教的恐惧只是人内心的恐惧,是与想到神的惩罚有关的畏惧。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将接受上帝的判,凡遵循戒律的,灵魂干净的可以升天堂,而有罪恶的,灵魂不干净的就得下地狱。天主教和东正教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还设了“炼狱”,不能马上上天堂的,也不必下地狱的,必须放在炼狱,在那里接受暂时的苦难。这种宗教的恐惧对于临终病人更具有精神上的压迫力量,体验更为强烈,因此,临终时灵魂不得安宁。而宗教的恐惧又不
是医药所能消除的。宗教的恐惧还须由宗教慰藉来解脱。

     西方宗教人士认为宗教试图帮助人们解脱人生的痛苦,以强化人们应付人生问题的能力。人生问题中最终极的是死亡问题,这是人生的归宿,是各种宗教讨论的热点。费尔巴哈说过,最容易被人感觉到并且最使人痛苦的一种有限感,就是人类意识到他总有一天是要死去的,如果人是不死的,如果人永远活着,世上根本没有死这回事,那么就不会有宗教了。在费尔巴哈看来,死会产生恐惧,会产生对神的信仰,所以宗教思想实际上就是关于死的思想;人渴望永生,为了消除自己必死的有限感,于是产生了对不死的信仰,无论是佛教的无我涅磐、基督教信奉上帝天堂还是道教追求长生不死,其实都是在逃避人生的有限感,企图取消这一有限的人生,进入无限和永恒。美国学者哈维兰《当代人类学》指出:“一切宗教都满足许多社会和心理需求。这些需求中,有一些(例如,正视死亡和解释死亡的需求)是普遍性的。”就是说,对死亡作出解释,帮助人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这是所有宗教都具有的一种作用,具有普遍意义。宗教对于其信徒的这种作用,是医药无法替代的。

     对宗教信徒进行宗教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给人道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内容。通过宗教临终关怀可使病人在人生哲理上醒悟,建构合理的心理适应机制,把一生中所惧怕的各种忧患都能在宗教中得到应付能力,把病人引向没有痛苦的温馨境地,到达幸福的彼岸。就医护一方的角度说,恪守了“救死扶伤”的医学人道主义原则,提供富有同情、关怀、爱抚的人道服务完全是一种纯正的道德情感。医务人员尽力满足病人的宗教需要,帮助病人接受死亡的现实,就可缓解或消除病人的焦虑和痛苦,接受死亡的到来,使病人在临终阶段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死得安详舒适,毫无牵挂,这恰是对现代医学人道主义的深化,升华和完善,也是对病人更人道的做法。

     当然,宗教的临终关怀并不仅是抚慰信徒的恐惧,因为不是所有教徒在临终时都有恐惧,对于一些信仰十分虔诚、平日笃信宗教戒律、时时检点自己的过失、宗教修养很深的信徒来说,死亡乃是进入天国的前奏,因而他们在临终时刻往往不悲不惧,内心充满在对天国的向往,反而十分平静与    喜乐。然而对于他们,宗教的临终关怀更是必要的,因为他 们还需要世人对他们的道德行为、宗教品格有个客观的评价,而这也是一种宗教的慰藉。

     2  对宗教信仰者临终关怀的实施

     救死扶伤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富有同情心、责任感。按照国家的宗教政策,尊重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习俗,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的作用以及对宗教信徒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临终医护方案。不同宗教对于临终教徒的宗教关怀各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基督教、天主教很重视临终病人在临终阶段的心理抚慰。因此,可请牧师、神父为之谈经、祷告,鼓励病人战胜病痛,而对于即将离世的人们,则询问其有什么愿望,为他们讲解圣经上有关经文、祝愿他死后能安然升天堂。天主教和东正教主张教民通过神父向上帝忏悔,以请求神宽恕自己的罪过,通过忏悔,忏悔者心中的积郁、忧虑和恐惧得以排解。宗教忏悔是宗教慰藉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这属于人生总结性的忏悔,因此,可以请神父接受临终教徒的忏悔。而神父在接受临终忏悔时,总是努力宽慰临终教友,并为其念经,以呼唤上帝接受那即将离去的不安的灵魂,帮助其精神得到解脱。临终教徒的病房布置应该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最好在其床头放置十字架、鲜花等,尽量创造一种幽静庄重的气氛。而佛教(尤其是净土宗)认为,人在临终时刻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接引才能到达西方的极乐世界。因此,佛教反对采用注射强心针、心脏起博器等一类抢救措施对待临终病人,认为这种做法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会阻挡“阿弥陀佛”的降临。临终病人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他的亲人可反复叮嘱他,“痛苦是暂时的,你马上就能往生西方的极乐世界。”越是痛苦越要坚持念“阿弥陀佛”,以度过这最后的时刻。另外,佛教《临终须知》中还提到,对临终信徒要不断的“助念佛号”,如果此时医务人员搬动临终者的身体或家属嚎啕大哭,都会干扰临死者的意识。医护人员若能了解和理解病人的这种心理要求并给予支持,这对病人和家属都是一个极大的安慰。但许多医院对临终病人的护理恰恰存在一种失误,往往在病人临终前,摒退病人家属,进行毫无意义的形式上的抢救,使病人在人生的最终阶段难以得到家属宗教临终照顾和呵护。如果临终病人是道教徒,他一生对仙人、神人怀有虔诚的信仰,而现代医学技术对其回天无术,此时临终病人又强烈地渴望得到仙人、神人的救助,比如画符驱鬼等巫术来祈求得道成仙。那么,无论是临终病人的家属,还是医务人员都应该放松各种禁忌,以便满足临终病人的这一最后的心理要求。当然,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它既不具备科学性,也不符合唯物主义的要求。但我们应该看到科学与理性、迷信与感情一直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矛盾之一,在科学尚未充分占有人们的头脑之前,在唯物主义还未普遍为人们接受之时,在一个临终病人身上科学对迷信的让步、理性对感情的后退,虽然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相违背,但它却符合临终病人的心理要求,并能够使患者在道德感上获得某种满足,这种护理原则应为临终关怀所接受。因为临终关怀学所研究的是临终病人,而不是普通病人,从多方面照顾临终病人,减轻临终病人的心理痛苦增加临终病人的舒适感,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临终病人的权利尊严,让临终病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安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这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一种体现。我们在加强宣传唯物主义死亡观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千百年来陈旧的思想残余对部分群众仍有较深的影响。特别对于笃信宗教的病人或家属,我们应本着党的宗教政策,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使信仰宗教的临终者及家属得到宗教方面的满足。客观事实证明,有较高宗教信仰者对死亡的焦虑较低。我们既承认它,又要积极地用唯物主义死亡 观教育群众,使广大群众逐步用它取代唯心主义死亡观。

     参考文献

     1 薛彦莉.宗教与临终关怀.当代宗教研究,1998,1:54-56.

     2 靳风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6:27-28.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张 晨杨 放 2005-5-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