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7期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肾炎体会

来源:INTERNET
摘要:急性肾炎中医属“水肿”、“虚劳”范畴。临床呈现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尿或无尿等多种表现,早期的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其分为四型辨证施治,并结合西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1病因病理中医认为肾炎的发病多因外感风邪、肺气不宣、通调水道功能失调......

点击显示 收起

    急性肾炎中医属“水肿”、“虚劳”范畴。临床呈现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尿或无尿等多种表现,早期的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其分为四型辨证施治,并结合西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1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肾炎的发病多因外感风邪、肺气不宣、通调水道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肾,或因疮毒感染、湿热内浸,或因涉水雨淋、水湿浸渍,或劳倦过度、肾气受损而致发病。肾炎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主证表现为水肿、腰痛、头痛、纳差、乏力。三脏功能失调也影响三焦、膀胱功能。由于肺气不宣,影响通调水道,脾失健运,更不能升清泄浊,而出现肾虚则水气泛滥,又加重肺、脾、肾虚。西医检查重点为水肿、高血压、血尿及管型尿、严重时少尿甚至尿闭、心功能衰竭、高血压脑病等。若治疗、休息或护理不当,少数可转为慢性肾炎。

  2 临床分型及治疗

  2.1 风水浸表型 相当于肾炎早期表现,肢寒怕冷,眼睑水肿,逐渐从上至下遍及全身水肿,来势较快,或兼有咳嗽气喘,尿少短赤。咽及扁桃体红肿,舌红苔薄白,脉沉紧。体温正常或低热至中热。尿蛋白+~++,少许红细胞管型,肾功能一般无损害。治疗以祛风清热利水为原则,药用银花10g,连翘10g,野菊花6g,白茅根30g,车前子15g(布包),泽泻10g,茯苓10g。血尿明显者多为火、热、湿所致,治当清热凉血,加小蓟10g,栀子6g,浦黄12g,生地15g,藕节10g。水肿严重者祛风行水或清热利水,可加猪苓10g,桑皮10g。尿蛋白不退者用黄芪汤加味: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2g,生姜3片,大枣5枚为引。黄芪、党参大剂量可降低尿蛋白,增强机体抵抗力,健脾利湿作用尤为显著。泽泻、车前子有显著的排钠利尿功能,水肿甚者两药配伍疗效增强。西医在急性肾炎早期常规应用对链球菌敏感而毒性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先锋霉素V号均可选用,彻底清除溶血型链球菌感染病灶。抗生素静滴或肌注10日后改为口服麦迪霉素或螺旋霉素,维持1个月。急性肾炎70%的患者可伴有肾型高血压,方用生石决明30g,黄芩10g,杜仲15g,效果不明显时用尼莫地平或其它降压药。

  2.2 肾虚水浸型 此型多因病初未经适当治疗、休息不充分、饮食不注意或感染未控制等情况致使病情加重,表现为面目及遍身水肿,畏寒肢冷,身困倦怠,小便少,水肿逐日加重,面色白,唇舌色淡,舌胖有齿印,脉沉细,血压正常或偏高,尿蛋白++~+++,可见透明、颗粒、红细胞管型,肾功能轻度受损。治当温肾益脾利湿,药用桂枝20g,茯苓12g,党参20g,黄芪30g,泽泻15g,车前子15g(另包),陈皮10g,白茅根30g,桑白皮10g,大枣5枚。西药抗生素继续服用。水肿顽固者可用双氢克尿噻50mg,每日3次,氯化钾0.6,每日3次,着重加强利尿消肿,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以防转为慢性。低盐饮食,供给易消化清淡高营养食物,以防蛋白丢失过多体质消耗,不利肾功能恢复,基本以卧床治疗为主。

    2.3 湿热蕴结型 表现为头痛头晕,烦热,皮肤光亮,胸腹痞闷,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疲乏无力,纳差,面目浮肿,唇紫舌红,苔黄而厚腻,脉弦而滑。血压轻度至中度升高,尿蛋白+~+++,尿红细胞+~+++,红细胞管型少许,肾功能轻度受损。治宜健脾利湿、清热消肿,药用红参10g,黄芪30g,淮山药15g,泽泻15g,连翘12g,大黄6g,车前子15g,白茅根30g,赤小豆10g,麻黄6g,野菊花6g,石决明20g,黄芩10g,生地10g,鱼腥草12g。西药抗生素继续服用。潘生丁可降低血液粘稠度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协助排尿,加用消炎痛肠溶生可抑制变态反应,二者合用效果佳。

    2.4 脾肾渐复、余邪未尽型 相当于急性肾炎恢复期。此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浮肿不明显,脉滑而有力,尿常规正常或微量尿蛋白,少许红细胞,治宜理脾益肾,清化余邪。药用党参15g,茯苓10g,黄芪15g,制附子6g,淫羊藿10g,山药15g,早莲草6g,侧柏叶10g,通草10g,女贞子10g。潘生丁继续服用,抗生素可停服。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8岁。患咽喉肿痛1周后,从眼睑开始浮肿,逐渐向下延伸,头痛,腰痛,不思饮食,尿少短赤。查体见舌红,苔白厚而腻,脉沉紧。颜面及胸腹部轻度水肿,心肺(-),肝脾(-),肾区叩击痛阳性,血、尿常规:WBC13×10 9 /L,中性0.78,尿蛋白+++,少许红细胞管型。中医辨证为风水浸表,治宜祛风清热利水,基本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白茅根、车前子、鱼腥草、泽泻、冬瓜皮、茯苓皮等,随证加减连服25剂,并加用青霉素1周后改口服红霉素片15天。药进3剂后浮肿明显消退,精神食欲好转,16天后症状全消,舌苔脉象均正常,化验尿蛋白(+),余(-)。1个月后症状体征全部呈阴性,尿常规化验正常。继服金匮肾气丸加补益地黄丸3个月,症状未见复发,一切恢复正常而停药,随访3年无异常变化。

    4 讨论

  急性肾小球肾炎好发于5~8岁儿童,成人也不少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为多见,诊断一般不难。《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阴结谓之水”。此三阴结指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调通道受阻,故出现水肿、血尿、头痛、腰痛等症状。西医在排除感染性肾病、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后确诊,主要表现为水肿、蛋白尿、高血压、血尿等。笔者在20年临床诊疗中体会到关键在于早期确诊后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得当,合理用药,一般在1周之内症状可显著改善,1月内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基本恢复正常,3~6个月痊愈。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短,副作用少,很少复发或转为慢性。但应强调遵医嘱按时治疗,证候好转或消失后不可自行停止治疗,否则易复发或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待症状消失、检查尿常规正常后还应维持服药3~6个月,必要时1年。症状重时要绝对卧床休息治疗。防止感冒及其他 感染,对易感冒者加黄芪、白术、防风以益气固表,若一旦发 生炎症,及时用大剂量有
效抗生素控制炎症。笔者治疗数十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愈快,除个别患者中途好转自行停止而复发转为慢性外,其余均在3个月内治愈,随访3~5年未见复发。

  作者单位:810007青海民族学院医院

作者: 谢英彪 2005-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