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20期临床医学

无抽搐电痉挛治疗重性精神病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无抽搐电痉挛治疗重性精神病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250例重性精神病随机分成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组150例(观察组),有抽搐电痉挛治疗组100例(对照组),分别选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和有抽搐电痉挛治疗,以BPRS、CGI、TESS观察评定疗效及副反应。治疗观察疗程为6次。结果观察组显效......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无抽搐电痉挛治疗重性精神病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250例重性精神病随机分成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组150例(观察组),有抽搐电痉挛治疗组100例(对照组),分别选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和有抽搐电痉挛治疗,以BPRS、CGI、TESS观察评定疗效及副反应。治疗观察疗程为6次。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78.2%,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两组治疗对重性精神病均有良好疗效,但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明显副反应少、副反应的程度轻、适应证广、患者依从性好。

  电痉挛治疗是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脑电发放和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1]  ,由于该种治疗适应证较狭,并发症较高,为此,国外发达国家均已对该传统的电痉挛治疗方法进行改良,为了验证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的疗效及副反应等情况,本文应用该种治疗与有抽搐电痉挛治疗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观察病例共计250例,为2003~2004年住院患者,其中男130例,女120例,平均年龄(27.08±12.54)岁,   病程3~18个月,其中精神分裂138例,躁狂症36例,抑郁症64例,偏执性精神病12例,均符合CCMD-3相关诊断标准,BPRS总分>50分,CGI为病情严重程度~极重度。将上述病例随机分成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组150例(观察组),有抽搐电痉挛治疗组100例(对照组),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剂量、BPRS各因子分等方面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治疗设备为美国产醒脉通Ⅳ型ECT多功能治疗仪,术前做好ECT常规准备,治疗时患者仰卧治疗台上,四肢自然伸直,头部过伸,脊柱前突,静注阿托品1mg,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及防止通电时引起的迷走神经兴奋所造成的心脏骤停;静注历蒙钦(按体重1.5mg/kg备用)至睫毛反射消失,面罩给氧,生理盐水冲洗注射针尖,快速静注司可林(按体重1.0mg/kg备用),待四肢肌束震颤结束,自主呼吸停止,插入口腔保护器,将涂有导电胶的电极片紧贴于患者非优势半球颞侧,调至电量80~100mA,紧托患者下颌,通电3s,待睑面部或四肢肢端抽搐停止时,用活瓣气囊加压供氧到有自主呼吸恢复,特护至意识完全清醒。整个治疗中全程实时监控脑电,血氧饱和度,抽搐能量指数等生理参数,对照组治疗设备为上海医疗器械高等学校研制的DX-Ⅱ型ECT治疗仪。治疗方法按传统有抽搐电痉挛治疗常规进行 [1]  ,两组治疗观察次数均为6次,初始治疗每天1次,连续3次后改隔日一次,两组治疗联合,抗精神失常药以氯丙嗪为标准,每日剂量<300mg,观察期间不联 合其它治疗方法。
   
  1.3 临床疗效及副反应评价方法 临床疗效以中华医学会拟定的临床痊愈、显著好转、好转、无效四级标准评定,治疗前后各作一次BPRS、CGI评定比较,以TESS作为治疗副反应观察评定量表,统计方法χ 2 、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种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相近,均具有良好的抗精神病治疗作用(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略)注: △ χ 2 =2.0372,P>0.05; △△ χ 2 =0.9058,P<0.05
  
  2.2 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 观察组85%依从,对照组41%依从,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表明观察组治疗方法患者较少恐惧感,比较配合治疗。
  
  2.3 心理学评估 两组治疗前后BPRS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自身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治疗后各因子分比较,除焦虑抑郁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表明观察组治疗,患者心理接受程度好,有利于缓解,减轻精神疾病所致的心理障碍(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BPRS各因子分比较 (略)

  2.4 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所出现的头痛,近事记忆障碍等副反应,程度轻微,时间短暂,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亦不影响继续治疗,而对照组出现的副反应种类明显多于观察组,且程度常较重,患者难以耐受,需作特殊处理,部分病例不能继续完成治疗,两组副反应比较有明显差异(见表3)。
   
  3 讨论

  电抽搐治疗自50年代运用于精神科临床以来,即以疗效确切,见效迅速而备受推崇,但传统的电抽搐治疗由于适应症狭窄,副作用多,患者恐惧依从性差等,又常常限制该项治疗广泛开展,同时传统的治疗方法没有客观生理学观察监测指标,治疗时多凭治疗师的经验,主观判断而进行,往往在治疗过程中难以准确区分通电量、通电时间、治疗发作有效性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有时导致治疗失败,增加患者痛苦,或者抽搐时间过长,呼吸恢复明显延迟等危险情况,

  表3 两组副反应发生率>5%的比较(略)

  而改良无抽搐电痉挛治疗,通过麻醉肌松处理,同时脑电、血氧饱和度、抽搐时间、抽搐能量指数、抽搐后抑制指数、抽搐一致性指数等作全程实时监控记录,从而准确制定各个患者的治疗方案,客观评估治疗效果,为不同患者实施安全有效个体治疗,提供科学客观依据。本文观察改良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对各类重性精神病均有良好疗效,特别对抑郁,冲动,拒食,敌对,自杀,木僵,兴奋、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有迅速控制作用,而对行为无序,淡漠,退缩,妄想等症状相对见效慢,这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结果基本相,但由于治疗方法改变,患者不再明显恐惧,治疗时合作程度明显改善,故观察组治疗成功率达100%。另外由于观察组治疗增加了麻醉肌松技术,使治疗过程中患者安静合作,极大避免了传统治疗方法常常发生的患者躁动不安,骨折,脱臼,继发癫痫大发作,呼吸恢复延迟,尿失禁等各类并发症,而且观察组每次治疗均有生理参数实时监控,故后续治疗方案调整灵活可靠。无抽搐电痉挛治疗与其它治疗方法一样,治疗前同样需认真检查患者躯体情况,完善治疗前各项必需实验室检查,严格排除禁忌证,并与家属认真告知治疗价值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履行治疗协议签字,治疗过程中准确掌握麻醉剂、肌松剂的剂量,以及通电时机,并密切观察治疗发作表现,疗后继续特护至患者完全醒复,总之无抽搐治疗既保留了传统治疗方法疗效确切,见效迅速的优点,但又明显拓 宽了临床适应症,大大减少了治疗并发症,同时能客观实时记录治疗过程的患者各项重要生活参数,为临床总结、科研
等提供真实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4-735. 

  基金项目:南通市社会发展科技项目(编号:S30059)
  作者单位:226005江苏省南通市通济医院

作者: 沈 均 徐 健 胡亚兰 陶荣芬 史春兰 周育南 丁晓云 2005-6-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