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24期

以泛发性湿疹为首发表现的肿瘤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泛发性湿疹是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与变态反应有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和任何年龄的患者,内脏的恶性肿瘤可出现多种皮肤改变,单以泛发性湿疹为首发表现的内脏恶性肿瘤并不多见,我科在近年临床中所遇3例,现报告如下。例2,男,60岁,近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腹部出现皮疹,逐渐增多,延至躯干,皮疹多形呈红斑、丘......

点击显示 收起

    泛发性湿疹是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与变态反应有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和任何年龄的患者,内脏的恶性肿瘤可出现多种皮肤改变,单以泛发性湿疹为首发表现的内脏恶性肿瘤并不多见,我科在近年临床中所遇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女,52岁,以不明原因全身起红色皮疹,剧痒1个月前来就诊,查体:躯干及四肢对称分布红色斑疹、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其表面较多抓痕及渗液。予普鲁卡因、硫代硫酸钠静滴,口服酮替芬、扑尔敏等多种抗组胺药,皮疹仍成批出现,始终不能消退,2个月后,病人出现发热及右颈淋巴结肿大,胸部平片示纵隔影增宽,CT扫描示纵隔淋巴结肿大,取右颈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弥漫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转肿瘤科化疗2个疗程后,皮疹基本消退,痒感消失。

  例2,男,60岁,近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腹部出现皮疹,逐渐增多,延至躯干,皮疹多形呈红斑、丘疹及丘疱疹,痒明显,诊断为亚急性湿疹,给予多种治疗均不能奏效,由于剧痒经常搔抓,皮肤逐渐增厚,迁延不愈,患者无意发现颈后部一小枣大无痛性肿块,入院检查,针吸细胞学检查提示为转移癌,CT扫描示肝脏、腹腔淋巴结多处转移,剖腹探查发现小肠占位病变,遂将病变的小肠转移灶切除术后,病理结果为未分化癌伴有广泛转移,术后第2天,痒明显减轻,皮疹陆续消退。

  例3,男,65岁,近2个月躯干皮疹,剧痒,疹渐蔓延到头面及四肢,皮疹为红褐色丘疹、斑丘疹,疹表面及其间皮肤抓痕明显,抗组胺及非特异性抗过敏治疗,均不能奏效,行纤维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有一肿物,活检为低分化腺癌,后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3天即痒感明显减轻,皮疹不治而愈。

  2  讨论

  一些内脏肿瘤可以伴有皮肤的病变,甚至有时皮肤病变是最早的临床表现,因此正确识别内脏肿瘤的皮肤表现,有助于早期确诊肿瘤,特别是一些隐匿肿瘤。内脏肿瘤的皮肤表现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前者是指在皮肤病变中存在肿瘤细胞,它是肿瘤直接侵犯或通过血液及淋巴系统转移的结果,非特异性表现是指皮肤病变中不存在肿瘤细胞,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可表现为单纯瘙痒也可表现为湿疹样、苔藓样或银屑病样皮肤病,也可呈红皮病样或皮肤血管的病变,皮肤色素改变等[1]。这些内脏肿瘤情况下皮肤病变的发生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肿瘤释放一些物质对全身发生影响,如神经内分泌肿瘤分泌的5—羟色胺、组织胺及其他一些活性物质,可引起类癌综合征一样的红斑及其他一些皮肤病变;(2)肿瘤蛋白质可引起内源发生的变态反应;(3)免疫反应、肿瘤产物、机体基因及代谢异常在肿瘤患者的皮肤病变的发生中也起作用[2]。本组报告的3例均以泛发湿疹伴剧痒为突出表现,其中2例为低分化癌,1例为T细胞淋巴瘤。与一般湿疹患者相比,伴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对抗组胺药物反应较差,瘙痒更为剧烈,很难用药物控制,这与其发病机制和存在肿瘤有关。

  【参考文献】

  1  董玉娥.蕈样肉芽肿(附十例临床分析).实用肿瘤杂志,1996,11(5):233-234.

  2  徐世正主审,徐文严主译.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03-905.

  作者单位: 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五附院
 
  (编辑:海  涛)

作者: 沈晓峰,吕国池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