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6期

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脑膜瘤,在肿瘤与上矢状窦之间没有脑组织,但也有学者将靠近矢状窦的部分镰旁和凸面脑膜瘤归于矢状窦旁脑膜瘤。我科于2005年7月份对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行手术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MRI增强扫描提示:右侧额顶部占位呈均匀强化,靠近中线,与矢状窦关......

点击显示 收起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脑膜瘤,在肿瘤与上矢状窦之间没有脑组织,但也有学者将靠近矢状窦的部分镰旁和凸面脑膜瘤归于矢状窦旁脑膜瘤。我科于2005年7月份对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行手术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老年女性,65岁,于4~5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头胀,呈进行性加重,近4个月来病情明显加重,并出现头晕、恶心、左侧肢体麻木、乏力,并出现活动不灵、行走不稳。为进一步治疗遂入我院。颅脑CT示:右侧额顶部等密度占位,密度均匀,内侧有低密度水肿带,同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占位效应明显。MRI增强扫描提示:右侧额顶部占位呈均匀强化,靠近中线,与矢状窦关系密切,有脑膜尾征。手术方法:全麻后开颅可见肿瘤侵犯局部硬膜及颅骨,用剥离子仔细分离颅骨与硬膜的粘连后将骨瓣取下,距受侵硬膜1~2cm环形剪开瓣膜,见紫红色肿瘤位于额顶区上矢状窦右旁约6cm×5cm×4cm大小有包膜,血供丰富,周围大脑皮层受压,与上矢状窦右侧壁粘连,界限清楚,沿包膜由前向后、由外向内、由前向深顺序分离暴露肿瘤,最后仔细分离肿瘤与上矢状窦右侧壁粘连,将肿瘤完整切除,受侵犯硬膜再次电凝烧灼破坏。瘤床彻底止血。瘤床区放置橡胶引流管一根并由左顶部头皮另戳孔引出。术后给予抗炎、脱水、止血等药物治疗。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肿瘤往往被人们与癌症相联系,使人产生恐惧心理,加之患者为老年女性,病程较长,对治愈期望很高,怕手术失败,从而对治疗方法和手术效果存在疑虑,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谈,使其消除不良心理因素,还应与家属沟通,让家属以其乐观的态度影响和鼓励患者,使其放宽心态,对手术树立信心,从而取得其密切配合。

    2.1.2  一般护理  配合医生完成术前的各项检查工作,做好术前准备(术前1天做好皮试、头部备皮等工作)。术前晚防止患者因恐惧影响睡眠,给予安定片口服,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

    2.2  术后护理

    2.2.1  防止瘤床再出血的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准确测量并记录瞳孔、意识、肢动变化情况。瞳孔变大、再度出现昏迷状态是再度出血的指征。(2)严密观察引流管固定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引流管有无脱出、折管,按时挤压引流管,以防血块堵塞。(3)无特殊情况下,一般在术后3~5天复查CT,看出血量是否增加;若病情有特殊变化可随时复查CT。

    2.2.2  防止颅内感染的护理  (1)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情况,遵医嘱定时应用抗菌药物;(2)严密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3)保持术区敷料的清洁干燥,减少感染机会;本患者由于护理得当未出现颅内感染。

    2.2.3  防止颅内压升高的护理  (1)遵医嘱按时给予脱水药物治疗;(2)严密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防止高渗药物外渗,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保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3)保持大便通畅,术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粗纤维饮食,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如:口服果导片或开塞露纳肛),防止因腹内压升高导致颅内高压。(4)过于用力也可加重颅内压增高,从而要避免感冒引起的咳嗽和打喷嚏。本患者术后未出现颅内压升高现象。

  作者单位: 264000 山东烟台,解放军第107医院神经外科

   (编辑:张  彦)

作者: 王晓丽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