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6期

阳气论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阴阳理论一直是中医重中之重的基础理论,其中阳又为主导。保护了阳气,也就保护了生命及健康。因此,在中医临证中,须时时刻刻顾护阳气。【关键词】阳气。...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阴阳理论一直是中医重中之重的基础理论,其中阳又为主导。保护了阳气,也就保护了生命及健康。因此,在中医临证中,须时时刻刻顾护阳气。

       【关键词】  阳气;阳常不足

        中医的“阴阳”观一向是被奉为重中之重的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一开始便讲到阴阳五行,讲到阴阳是如何依存互根及消长变化的。在临床上,“阴阳”观同样每时每刻地都在指导着遣方用药。“阴阳”为八纲辨证之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内经》一开始就把“阴阳”观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还没完,紧接着就说“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说,“阴阳”是根本,你把握了“阴阳”也就把握了人之根本,也就把握了辨治之根本。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句话说明了阴阳的相互关系。简单说,阴主静,藏于内,为阳气化生之源泉;阳主动,为外在之活动。换句话说为一体一用。体是基础,用是外在表现及功用。好比一辆汽车,它的功用是载人或载物。如果汽车没有动力,也就是没有了“用”,再好也不能奔跑,那这汽车就是废铁一堆。反之,连汽车都没有,也就是没有了“体”,载人或载物则无从谈起。

     但这里有一个主导问题,也就是阴阳谁为主导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医的理论是源于自然之道的,主张天人合一,即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把阴阳的问题放到自然中去看看,就会觉得豁然开朗。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就太阳与地球而言,太阳为阳,地球为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都来自太阳,换言之我们生命活动的能源本原于太阳。假设没有太阳,我们地球上会有如此繁多的物种及繁衍不息的生命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阳气为主导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就是说,把阳气比作天与日,没有阳气的彰显,也就没有任何的生命形式存在,也就无所谓人了。

     就人体而言,如果我们把阳气算作一百,那人从生到死,是阳气从一百到零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从生到死,是阳气的消耗过程。我们人身之阳气受之于父母,不管你接受了父母多少阳气,当我们呱呱坠地之时,这禀赋之阳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故古人说小儿为“纯阳之体”。但当你面对一具死尸时,全身冰冷,此时他的阳气为零,姑且把他叫做“纯阴之体”。这就是说,我们的阳气养护的愈好,身体也就愈健康,寿命也就愈长,反之也就没有健康及长寿。因此,笔者认为,人不是“阴常不足”,而是“阳常不足”。

     据此,在我们医疗活动中,不论潜方用药还是针灸理疗,必须时时刻刻顾护人身的这一点阳气!因为阳气为人的生命之本。没有了阳气也就没有了生命。无端的滥用苦寒攻伐之药,徒伤阳气,于病无补,反生弊端。尤其是中老年人,阳气渐衰,当需要苦寒攻伐时,一定要寓补于攻,攻补兼施,即便是必须急伐急攻,恐嫌温补掣肘时,一定中病即止,切忌攻伐太过。如仲景在大承气汤方后有云“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方云“勿令至大泄下”。又如桂枝汤方后云“遍絷絷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大陷胸汤方后云“得快利,止后服”。这些话都在谆谆教诲后学临证祛邪而勿伤正气,并因此而设立了大黄附子汤之温下法;麻黄附子细辛汤之阳虚发汗法;竹叶汤之体虚发汗法等等。为后学树立了典范,同时也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

     再者,在养生中,必须遵循自然之道,万不可逆自然而动,否则,非但不能养生,反落得劳倦内伤。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此处之“阴阳”即指自然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冬藏为例,冬季本属封藏,于摄生之道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祛寒就温,无泄皮肤”,此之谓“无扰乎阳”。并不是春夏秋冬都要运动的汗流浃背才能健康。如果我们在冬季既不“封藏”,也不“无泄皮肤”,这肯定是伤阳之道,可能得一时之利,但从长远看,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健康。

    然而并不是说不重视阴,因为毕竟阴是阳的另一状态,是阳的化生源泉,没有了阴同样没有了阳。阴与阳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之所以侧重强调阳气的重要,是由于当今临床清热解毒、苦寒攻伐泛滥,清热解毒几乎成了抗菌消炎的代名词。医者潜方用药全然不顾患者的身体状态,更确切的说是患者的阳气状态,一遇现代医学所谓“感染性”疾病即行清热解毒,滥攻滥伐,致使变证频出,危机四起,中医的临床疗效在别人看来不过如此,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横遭非议。中医再这样下去,无疑是危险的!

     此一番关于阳气之论,为一家之见,却是肺腑之言,乃至于和朱丹溪老先生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论点唱起了反调。但究竟是“阴常不足”还是“阳常不足”,读者宜于临证中细心体会,只有疗效才是硬道理。

   作者单位:1 300110 天津,天津市黄河医院

    2 300110 天津,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

    (编辑:李  木)

作者: 刘欣,王志刚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