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1期

脑心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对40例经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电解质及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应重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心综合征的早期发现,采取综合治疗,降低病死率。【关键词】脑血管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40例经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电解质及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电图改变,心肌酶谱升高17例(42.5%),死亡7例(17.5%),其中以脑出血发病率最高(52.5%)。结论  应重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心综合征的早期发现,采取综合治疗,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  脑血管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急性脑血管疾病常合并心脏损害,由于其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因此受人关注。我院2005年1月~2006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诊断脑心综合征(BHS)40例,为探讨BHS的临床特点,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组BHS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35~76岁,平均62.3岁,病程0.5~72h,平均18h。其中脑梗死12例,占30.0%;脑出血21例,占52.5%;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占17.5%。所有入选病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且患者本人及家属均否认既往有心脏病史和心律失常及心电图改变。

    1.2  诊断标准  发生脑血管疾病出现心电图(ECG)异常,或在原有ECG(或心电监护)异常的基础上出现新的ECG(或心电监护)改变[1]。本组40例患者均符合脑心综合征的诊断。

    1.3  检查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异常者于入院后3、5、7天复查心电图,以后每周复查心电图,其中18例行动态心电监护检查。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采血检测心肌酶谱和血电解质。

    1.4  ECG改变  40例BHS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ECG改变,其中ST-T异常18例,占45.0%;传导阻滞3例,占7.5%;窦性心动过缓4例,占10.0%;窦性心动过速7例,占17.5%;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6例,占15.0%;心肌梗死2例,占5.0%。

    1.5  实验室检查  本组心肌酶谱异常17例(42.5%),其中丙氨酸转氨酶(AST)34~118U/L 14例(35.0%),肌酸激酶(CK)119~165U/L 11例(27.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9~765U/L 7例(17.5%)。合并低钾血症和(或)低钠血症25例(62.5%),其中低钾血症14例(35.0%),血钾2.43~3.5mmol/L;低钠血症7例(17.5%),血钠124~133 mmol/L,二者均异常4例(10.0%)。

    1.6  治疗及预后  对40例BHS患者除给予脑血管病的常规治疗外,均给予1,6-二磷酸果糖0.1~0.2g/(kg·d)每日1次,并给予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治疗。随着病情的控制及好转,心肌酶谱逐渐下降。本组患者存活33例,死亡7例。4周后复查ECG,33例患者中ECG完全恢复21例,有不同程度恢复11例,总有效率96.9%。40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BHS患者死亡7例(17.5%),分别死于心功能衰竭3例(42.8%),心律失常2例(28.6%),脑疝2例(28.6%)。

    2  讨论

    2.1  BHS发病率  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BHS发病率目前各家报道不一,其中脑梗死为25.9%~73.0%,脑出血为55.7%~90.0%,蛛网膜下腔出血为73.4%~94.7%[2]。本组合并BHS者脑出血发病率(52.5%)最高,其次为脑梗死(30%),蛛网膜下腔出血(17.5%),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较文献报道稍低。其原因可能与BHS临床诊断标准不易掌握,各家对BHS入选标准不一有关。

    2.2  BHS临床特点  (1)BHS发病时间:本组40例BHS中38例(95.0%)在发病后数小时至一周内发生,这可能与急性期脑卒中脑水肿高峰期大多出现在1周之内有关[2]。(2)BHS发病部位:急性脑血管疾病后出现BHS,与组织损害部位有关,越靠近基底节丘脑及脑干的病变愈易发生BHS,而周边脑叶BHS发生率降低。即深部脑组织的BHS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叶,左、右两侧病变的BHS发生率无明显差别。(3)心肌酶谱异常:文献报道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患者心肌酶谱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以脑出血最明显,本组异常率占42.5%。(4)BHS预后:有文献报道BHS病死率高达66.7%[4],本组病死率17.5%,较文献报道为低,BHS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为主,本组分别为42.8%和28.6%。(5)本组ECG改变以心肌缺血和心律异常为多见,随着病情的好转,ECG基本恢复正常,总有效率96.9%,因此ECG变化可以作为病情转归的一个参考指标[5]。另外,因呈“同心圆”性改变,靠近基底节及丘脑的病变ECG异常率高,周边病变心电图异常率低[6]。

    2.3  BHS发生机制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合并BHS发生机制可能与丘脑下部、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自主神经中枢功能失调,神经体液调节紊乱有关。脑干丘脑本身病灶及其邻近部位如基底节区卒中后缺血、缺氧导致脑水肿,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脑干及丘脑下部,导致血管神经受损。本组研究脑出血组BHS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可能与脑出血常有颅内压增高,颞叶沟回或延髓心血管中枢受压,从而影响对心脏调节。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血性脑脊液及炎症介质刺激脑边缘叶,通过神经纤维联系,刺激下丘脑-延髓心血管中枢。而缺血性急性脑血管疾病无血肿压迫,脑水肿常为局限性,因而对植物神经中枢的刺激远不如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心肌损害发生率较低。急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BHS易被临床忽视,应及时发现,动态观察,采取综合治疗,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和血容量不足,必要时采取心脏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龙洁.脑心综合征.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1):648-649.

    2  曾红科,叶珩,孙诚.脑心综合征145例临床分析.广东医学,1999,20(8):614-615.

    3  步文广.急性脑血管病后脑心综合征166例临床回顾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0):1340-1341.

    4  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等.中国脑血管疾病治疗专家论文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329-337.

    5  徐荣贵,冯琳华,王琥,等.急性脑血管意外致脑心综合征165例分析.临床荟萃,1998,13(15):689-690.

    6  韩英,张颖琪,吴哓华.急性脑卒中后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T的变化.临床荟萃,2003,3(18):134.

  
    作者单位: 301800 天津,天津市宝坻区医院脑内科

  (编辑:海  涛)

作者: 何振芬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