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1期

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心电图QT离散度与急性脑卒中病情与预后关系探讨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急性脑卒中合并心脏损害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脑卒中患者大多反应迟钝或伴有意识障碍,对心脏的病损缺乏主诉,临床医师常易忽略其与病情发展的相关性及重要性。本文搜集了自1999~2006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8例,观察其心肌酶学中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心电图QT离散度的变化,探......

点击显示 收起

  急性脑卒中合并心脏损害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脑卒中患者大多反应迟钝或伴有意识障碍,对心脏的病损缺乏主诉,临床医师常易忽略其与病情发展的相关性及重要性。本文搜集了自1999~2006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8例,观察其心肌酶学中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心电图QT离散度的变化,探讨其与病情发展与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8例脑卒中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0例,女58例。年龄56~84岁,平均67.6岁。脑梗死89例,脑出血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意识清晰者93例,伴有意识障碍者45例。有意识障碍的45例患者中,病情稳定好转的19例,进展恶化的26例。排除既往有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肌肉疾病、近期有肌肉损伤、服用影响QT间期药物的病例。

    1.2  心肌酶学及心电图资料  心肌酶学:选取就诊48h内取得的静脉血心肌酶学指标,取受肌肉、肝脏、肾脏组织影响较小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作为初测指标,选取入院7天内最末次复测的上述指标作为复测指标。

    QT离散度的测定:选取就诊48h内首份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资料作为初测指标,每份心电图同一导联至少测量3个QT间期,终末点确定在T 波下降支与基线的交点,有U波时则采用T-U的最低点,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导联的QT间期值,然后用最大的QT间期值减去最小的QT间期值,差值即为QT离散度(QTd)。选取入院7天内复测的最末次的心电图QT离散度作为复测指标。

    1.3  方法  选取初测值对意识清晰组与意识障碍组CK、CK-MB、QTd进行比较。伴有意识障碍者45例中,分为19例病情稳定好转组与26例病情进展恶化组,选取同一患者初测值与复测值,观察其CK、CK-MB、QTd的动态变化。

    2  结果

    意识清晰组与意识障碍组初测CK、CK-MB、QTd比较见表1。病情稳定好转组初测、复测CK、CK-MB、QTd比较见表2。病情进展恶化组初测、复测CK、CK-MB、QTd比较见表3。结果显示:意识障碍组CK、CK-MB、QTd均明显高于意识清晰组,差异有显著性(t=3.15,6.65,2.66,P<0.01)。意识障碍组中病情稳定好转组19例患者CK、CK-MB较前差异无显著性(t=1.72,2.00,P>0.05),而QTd减小,差异有显著性(t=2.25,P<0.05)。病情进展恶化组26例患者CK、CK-MB、QTd均较前增高,差异有显著性(t=2.50,0.01<P<0.05;t=2.75,P<0.01;t=2.65,0.01<P<0.05)。表1  意识清晰组与意识障碍组初测CKCK-MB、QTd比较 表2  病情稳定好转组初测、复测CK、CK-MB、QTd比较表3  病情进展恶化组初测、复测CK、CK-MB、QTd比较

    3  讨论

    在血清心肌酶学指标中,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广泛存在于心、肝、肾、脑、肌肉等组织中,较易受到全身性疾病的影响,CK及CK-MB则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脏组织中,排除肌肉因素的影响,CK、CK-MB对心脑疾病诊断的意义较大,价值较高。而CK-MB为心肌特异性同工酶,直接反映心肌的受损程度。QTd是反映心肌细胞复极紊乱程度,即各部分心肌复极不一致的指标,心肌复极紊乱是产生折返激动的重要机制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基础。QTd与缺血的严重程度相关[1]。

    急性脑卒中患者出现血清CK、CK-MB改变及QTd异常,其发生机制为:(1)急性脑卒中时脑细胞受到破坏,细胞内酶释放到细胞外,同时由于继发脑水肿、脑细胞缺血、缺氧、血脑屏障受到破坏,血清中CK增高。(2)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的紊乱。急性脑卒中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与收缩,造成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损伤甚至坏死,心肌酶增高并释放入血。(3)脑对心脏活动的调节作用紊乱。心脏活动受到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而支配心脏活动的高级植物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脑干及边缘系统。急性脑卒中时由于脑水肿、脑血液循环障碍,促使下丘脑、脑干及边缘系统脑组织发生继发性水肿、移位或缺血软化,使交感、副交感系统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强,儿茶酚胺在心肌中积累,导致心肌代谢异常和心肌损伤,影响心肌传导系统及心肌复极化[2],导致CK-MB改变及QTd异常。(4)脑、心血管病存在共同的病理基础。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为脑、心血管病共同的常见病因。脑卒中患者可能已经发生了隐匿的冠状动脉硬化或供血不足,脑部病变诱发心脏病变加重。

    本文资料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血清CK、CK-MB增高及QTd加大程度相一致。病情进展恶化程度与血清CK、CK-MB增高及QTd加大程度相一致。病情稳定好转组患者在CK、CK-MB尚未明显降低前,QTd已明显减小,原因可能是血清CK、CK-MB的增高需持续1周后才逐渐下降,在病情稳定好转、无继续心脑细胞破坏的情况下,心脏电生理活动已经有所恢复。临床上监测并动态观察CK、CK-MB及QTd的变化,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判断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演变趋势,估计预后。同时提醒临床医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注重其心脏的损害,加强对心脏的监护,及时采取保护心肌的措施,减少使用加重心脏负担的药物,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刘平.急性心肌梗死“墓碑样”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急诊医学,1999,8(1):28.

    2  刘新峰译.脑卒中内科并发症的处理.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1):39.

    作者单位: 266600  山东莱西,莱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编辑:悦  铭)

作者: 刘英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