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2期

枳术赭复汤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46例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呃逆是中风后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尤其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单用西药疗效不佳。近年来笔者以自拟枳术赭复汤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中风后出现呃逆的时间为1~7天。...

点击显示 收起

    呃逆是中风后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尤其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单用西药疗效不佳。近年来笔者以自拟枳术赭复汤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其中脑梗死28例,脑出血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并经头颅CT确诊。中风后出现呃逆的时间为1~7天。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按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的处理原则进行治疗,常规运用改善脑循环,活化脑细胞药物及对症给予降颅压、抗感染等。呃逆经用胃复安、阿托品口服1~3天无效者,应用本方法。中医治以平肝降逆,理气止呃,活血化瘀。自拟枳术赭复汤:焦白术30g,枳实15g,制半夏15g,代赭石30g(先煎),旋复花20g(包煎),竹茹10g,丁香5g,柿蒂10g,川芎15g,甘草10g,沉香5g。神昏谵语加石菖蒲25g,便秘加生大黄10g,阳亢加天麻15g,钩藤20g(后下),痰热较重加胆南星10g,每日1剂,浓煎取汁150ml,口服或鼻饲,每次75ml,早晚各1次,3天后观察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3天内呃逆症状消失,无复发;好转:3天内呃逆程度明显减轻,间歇时间延长;无效:3天内呃逆症状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46例病例中治愈42例(91.3%),好转3例(6.5%),无效1例(2.2%)。总有效率97.8%。

    3  讨论

    中医认为,呃逆的病机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致病因素则有寒气蕴蓄,气郁痰阻,燥热内盛及气血亏虚等方面。中风后并发呃逆的病机应以中风病机为主,呃逆为其兼症。中风患者兼有肝肾阴虚,燥热内盛,气郁痰阻,肝阳上亢而引动内风上乘肺胃,导致胃气挟痰上逆动膈而引发呃逆。并且,中风患者多兼气虚,气血亏虚,运血无力,血行失畅,瘀血阻脉,筋脉失养而致中风,气虚血瘀则脾胃升降失常,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痰浊阻痹气机,气机失畅,上逆于胃而发呃逆。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亦指出呃逆乃“血瘀血府”。本方中代赭石苦寒平肝泄热,镇逆气,降痰浊兼凉血,尤以降气血上逆为专长,旋复花性温通散而能下气,消痰涎,降逆以除呃。两药相配伍,宣降得法,善治肝,胃气逆之呃逆;丁香性温,其气芳香,柿蒂苦涩,降气止呃,二者一升一降,共奏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之功;沉香行气止痛,降逆调中,温肾纳气;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竹茹甘寒清化热痰,降烦止呕,为“胃虚呕逆之要药”,生姜温中散寒;降香气味辛散,温通行滞;川芎辛香行散,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温通血脉,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开瘀,具有通达气血的功效。值得一提的是,方中焦白术、枳实配伍取法《金匮要略》枳术丸方义,行气开郁,健脾调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枳实、白术配伍对胃肠运动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呃逆的治疗功效卓著,对全方而言,可谓点睛之笔。本方中行气活血并用,尤其活血化瘀药具有解除脑损伤部位脑血管痉挛状态,改善出血或缺血灶局部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和缺血半暗袋区神经细胞的修复,血管再灌注及侧支循环的重建。诸药合用,共奏平肝降逆,理气止呃,活血化瘀,标本兼治的功效。

      作者单位: 028300 内蒙古奈曼旗,奈曼旗人民医院

   (编辑:悦  铭)

作者: 盛辉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