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2期

姜艾膏治疗疲劳性骨膜炎验证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姜艾膏治疗疲劳性骨膜炎的疗效与过程,探讨该疗方疗法对保证运动员系统训练和训练质量,减轻骨膜的加重发展以至康复痊愈和防治骨膜炎的发生为旨。结果收治50例不同程度的骨膜炎病例疗效显著。结论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无需复杂设备,可行性与实用性很大,颇具推介意义。【关键词】疲劳性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姜艾膏治疗疲劳性骨膜炎的疗效与过程,探讨该疗方疗法对保证运动员系统训练和训练质量,减轻骨膜的加重发展以至康复痊愈和防治骨膜炎的发生为旨。方法  采用姜艾膏外敷并红外线局部照射,每天1~2次,4~5天为1个疗程。结果  收治50例不同程度的骨膜炎病例疗效显著。结论  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无需复杂设备,可行性与实用性很大,颇具推介意义。

    【关键词】  疲劳性骨膜炎;治疗方法;疗效判断

    疲劳性骨膜炎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应力性损伤,在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下,由于局部疲劳积累而逐渐产生的一种局限性骨膜反应。多见于田径、足球、篮球、排球运动员,其他项目也不罕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大量跑跳训练和比赛,身体素质较差,训练不当或场地过硬导致局部负荷过大而发病,损伤可形成局部弥漫性血气瘀阻等症状与体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2004年先后收治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10~28岁,平均18.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年,胫、腓骨骨膜炎同患者40例,胫骨骨膜炎9例,腓骨骨膜炎1例。

    1.2  方法

    1.2.1  组方  干姜300g,艾叶250g,附子200g,桂枝200g,桃仁100g,吴茱萸100g,三七100g,芍药100g,红花100g,麻黄80g。上药共研末。

    1.2.2  疗法  治疗时取药粉100~150g(视患部面积大小增减),注入50°白酒适量和若干滴麻油拌成糊状,即成姜艾膏。然后均匀地敷盖患部(厚约2~3mm),接着用红外线灯(器)在药面上来回烤照,以恒持温热感为度,若药膏变干要随时在药面上洒酒,一般烤照时间为30~40min,然后将药膏刮去(回收进容器,每次用药依上法可重复使用2~3次),每天1~2次,4~5天为1个疗程,一般3~4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压痛、肿胀完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疼痛、压痛、肿胀明显消失,功能无障碍。好转:疼痛、压痛、肿胀有所减轻,功能障碍有所改善。无效:疼痛、压痛、肿胀无改善,功能障碍无改善。

    2.2  治疗效果  50例经治疗5~15次,痊愈20例,显效27例,好转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见表1)。 表1  愈后疗效统计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18岁,专项跳远。冬训第2个月胫骨疼痛,压痛难忍,局部凹陷性水肿明显,夜间有牵扯痛和刺痛,皮肤微红灼热,骨表隆起按之有“凹凸颗粒”感,无法进行跑跳训练,曾用单味中药敷洗或红外线灯烤照半个月无改善,遂以姜艾膏治疗4次,疼痛明显减轻,水肿明显消退,再继续第2个疗程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嘱其选择草地或木糠道由小强度开始恢复训练,尽量避免患部过多负荷,2周后便可参加正常训练,为了预防复发坚持治疗4个疗程完全康复,整个冬训保证了正常系统训练。

    4  讨论

    4.1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疲劳性骨膜炎以骨疼痛,多为隐痛、牵扯痛或者刺痛,压痛明显,蹬伸尤其是跳跃时疼痛加剧。皮肤微红有烧灼热痛感,严重者急性期局部有凹陷性水肿,夜间有间歇牵扯性疼痛,X线片未见骨性退行性改变,骨膜表面隆起按之有“凹凸颗粒“感,主要发生在胫骨,又以小腿内侧中下1/3处居多,程度以中重度为多见,休息或减少运动量时可暂时缓解,但一旦恢复正常训练又复发,反复不愈,有些运动员可持续数年之久。重度表现为患部有不同程度红、肿、热、痛,骨膜隆起,夜间间歇牵扯性疼痛,无法进行跑跳训练;中度表现为局部水肿、疼痛,但活动开后疼痛缓解尚能坚持强度小的跑跳训练;轻度表现为局部有痛感,压痛明显,活动开后能坚持跑跳训练。

    4.2  治疗  姜艾膏主要以前述十种中药组方而成,各种药物大多具有活血、祛瘀、除湿、解疼、温经、通络等功效特点[1,2]。据现代药理学和生理学分析:干姜、艾叶、附子、桂枝、三七、红花等中药作为外用时,对患部血管运动神经具有较强的刺激兴奋作用,促进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ACH)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M受体结合,使血管充分舒张,从而增加患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流量,同时改善血管的通透性,调整患部的渗透压,有利于损伤范围内的炎性细胞、瘀血等渗出液以及坏死细胞或组织的分解、代谢、吸收和排除,有利于营养物质输送与代谢产物转移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加快损伤细胞和组织的修复[3,4]。酒具有引药和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同时在红外线的热力传导和药性的共同作用下疗效显增[5]。由于本疗方疗法活血祛瘀药力穿透性较强,若治疗后第2天患部皮肤出现明显红斑不退、瘙痒、水泡等,应暂停治疗一两次,恢复之后便可继续治疗,一般无需特殊处置,过敏体质者慎用。

    【参考文献】

    1  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52-1454.

    2  凌一揆.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7-110.

    3  刘国隆.生理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1984,172-173.

    4  吴景时.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24.

    5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86,1916-1918.

     作者单位:530012 广西南宁,广西体育运动学校卫生所
 
  (编辑:海  涛)

作者: 周珑生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