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4期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正确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显得日益重要。笔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通过对130例清醒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并行针对性护理,取得较好效果。1临床资料50例患者均为2005年1~12月本科收治患者。2心理特点2。...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正确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显得日益重要。笔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通过对130例清醒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并行针对性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均为2005年1~12月本科收治患者。男38例,女12例,平均住院日18.5天,最长63天,最短3天。脑梗塞26例,脑出血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62岁。入院时神志全清醒。

    2  心理特点

    2.1  急性期  此期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性格也由温柔变得急躁,急切需要知道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小部分患者由于突然发病,精神受到巨大打击,失去战胜疾病的勇气,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性格也由刚强变得脆弱,暴露出绝望心理,个别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上述表现均属心理失衡。

    2.2  恢复期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充满希望,急切盼望病情能尽快痊愈。但当瘫痪的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的言语,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停止,患者的情绪会再度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此外,在急性期一切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产生依赖心理,进入恢复期后,尽管某些神经功能逐渐恢复,也不愿意活动。

    3  心理因素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根据应激学说:机体在情绪紧张等刺激情况下,如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即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机体可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及生化改变,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此变化增加心脑耗氧量,甚至引起脑再次出血,加重脑水肿。

    4  心理护理

    4.1  急性期  此期患者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尽可能使患者稳定情绪,平安度过急性期。改变患者焦虑不安或悲观绝望的不平衡心理,帮助患者在信念上由绝望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紧张、易激动变为稳定。因而要求要有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间设置要和谐、轻松,物品干净,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医护人员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尊重患者人格,同情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介绍病情,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失语或不肯说话的患者,应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手势,准确判断患者的意愿并做好针对性护理。可安排家属陪伴,责任护士应和家属紧密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以解除患者的心理恐惧与不安,使患者有安全感。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严禁对患者传达不利于心理方面的家庭及工作信息。

    此外还需医生的紧密配合,如保护性医疗制度、有力的治疗措施是很重要的。在脑血管意外的急性期,多数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等脑水肿症状。此时应及时给20%甘露醇脱水,必要时加小剂量镇静剂减轻头痛,可使患者感到疾病短时内有好转,情绪易稳定下来。

    4.2  恢复期  此期必须使患者树立信心,了解疾病能治愈,但治疗时间长。应以高度的责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急躁,不厌烦,精心护理。另外,对有依赖心理的患者,要向他们讲明器官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可介绍已愈患者的例子,取得信任,使其重新积极配合,持之以恒进行康复治疗。如有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经治疗20多天瘫痪肢体功能仍未恢复,遂产生悲观厌世心理。经加强心理护理,反复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肢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后,在家属的积极配合下,使患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积极锻炼,50天后患肢肌力达Ⅳ级,能独自行走,胜任一般家务劳动。

     作者单位:071000 河北保定,解放军第252医院ICU

  (编辑:秋  实)

作者: 张诗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