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5期

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之一,严重病例可发生胆红素脑病,临床上常以药物和光照疗法治疗。2005年2月~2006年2月,我们对49例新生儿高胆患儿采用茵栀黄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疗效显著。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共9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最小1h,最大28天。对照组44例,男29例,女15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之一,严重病例可发生胆红素脑病,临床上常以药物和光照疗法治疗。2005年2月~2006年2月,我们对49例新生儿高胆患儿采用茵栀黄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共9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最小1h,最大28天;对照组44例,男29例,女15例,年龄最小3h,最大27天。治疗组中新生儿溶血症15例,早产儿硬肿症并高胆红素血症11例,重度窒息并高胆红素血症5例,母乳性黄疸12例,新生儿肺炎、脐炎及败血症并高胆红素血症分别为3例、2例、1例;对照组依次分别为12例、10例、8例、4例、4例、3例、1例、0例,另有头颅血肿并高胆红素血症2例。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治疗组(287.36±73.83)μmol/L,对照组(283.77±71.31)μmol/L。两组患儿的喂养及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1],即血清胆红素浓度足月儿>220.6μmol/L,早产儿>255μmol/L。总胆红素220~300μmol/L治疗组29例,对照组26例;300~350μmol/L  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350~450μmol/L治疗组4例,对照组3例。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鲁米那5mg/(kg·d),地塞米松1mg/(kg·d),光疗、补液,根据病因酌情使用抗生素,严重病例加用白蛋白或血浆静脉点滴。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茵栀黄5~10ml加入5%GS 50~100ml中静脉点滴(哈尔滨制药二厂生产)。

    1.4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及副作用。以治疗5天末结果判定疗效,分别在治疗后第2、3、4、5天抽血查总胆红素。治愈:5天内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正常;好转:治疗5天黄疸已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已下降但未至正常;无效:黄疸无消退,且血清胆红素较原来无下降,甚至增加。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黄疸消退例数上优于对照组,经治疗黄疸消退。5天时血清胆红素浓度<50μmol/L的治愈人数。治疗组:49 例,治愈46例(93.9%),好转3例(6.1%),无效0例;对照组: 44例,治愈21例(47.7%),好转14例(31.8%),无效9例(20.5%)。χ2=10.9 P<0.01两组黄疸患儿治疗后的对比,治疗组治愈时间3天10例,占25.6%,4天11例,占28.2%,5天13例,占33.3%;对照组治愈时间3天5例,占15.2%,4天6例,占18.2%,5天12例,占36.4%;好转:治疗组5例,占12.8%,对照组10例,占30.3%;5天末好转例数,治疗组5例,对照组10例。需加用白蛋白治疗组5例,占12.8%,对照组7例,占21.2%,无一例换血,无一例死亡,两组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及诸病因作用,新生儿极易黄疸,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脑屏障机能未成熟,当血清胆红素过高(一般足月儿超过342.0μmol/L,未成熟儿超过265.5μmol/L),或血浆蛋白含量不足,或缺氧、酸中毒、低血糖时,未结合胆红素就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发生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多是永久性的,往往造成患儿不同程度的残疾。研究表明,早产儿因其血-脑屏障发育未成熟,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喂养过迟等情况下,即使血胆红素浓度<171μmol/L,亦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故对临床症状明显者,应及时治疗[2]。因此,及早控制胆红素升高是防治核黄疸的关键。

    中医把新生儿黄疸称为胎黄,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受湿热熏蒸发黄,出生后脾虚,排除湿热能力弱而致。而茵栀黄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每10ml含黄芩甙200mg、茵陈提取物60mg、栀子提取物32mg,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利三焦湿热,黄芩清热利胆,均能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有显著的利胆作用,且对大肠杆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等有抑制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能刺激肠壁、改善肠收缩,使分泌增加,而致肠内容物易于排出,促进肠蠕动,阻断肠肝循环,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抑制肠道内细菌移位和毒素吸收,并能促进胆汁等消化液分泌。黄芩清热解毒,镇静、利尿、利胆和保护肝脏,有广谱抗菌作用;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广谱抗菌中药,其中的纤维糖能促进细胞蛋白质代谢,可用来降絮[3],上述药物共同作用,起到保肝利胆排毒、抗菌消炎的作用,从而加快胆红素的排泄,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目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本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治疗,加用茵栀黄组其退黄时间要早于未加用茵栀黄组,与5天时比较,其总治愈率要显著高于未加茵栀黄组。通过本次临床观察,说明茵栀黄除了利湿退黄外,还有抗菌作用,能有效地减少胆红素脑病及其后遗症的发生,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9.

    2  许植芝,钱加萍.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不允忽视(附54例随访分析).新生儿科杂志,2000,15(6):254-256.

    3  张春莲,曹树军.茵栀黄白汤防治新生儿黄疸123例分析.中医杂志,2000,41(2):102.

   作者单位:301800 天津,天津市宝坻区城关医院

  (编辑:悦  铭)

作者: 赵淑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