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7期

脊柱结核围手术期的护理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53例脊柱结核病人术前给予有效的抗结核治疗,使骨病变趋于相对稳定。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加强营养供给,严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53例病人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行病灶清除术,效果良好。...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病人的围手术护理。方法  对53例脊柱结核病人术前给予有效的抗结核治疗,使骨病变趋于相对稳定;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加强营养供给,严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53例病人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行病灶清除术,效果良好。结论  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准确无误的病情监测是脊柱结核病人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结核;脊柱/外科学;外科护理;围手术期

        骨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病史,约90%继发于肺结核,少数继发于消化道或淋巴结结核。脊柱结核的发病率约占全身关节结核的50%以上,脊柱结核中,椎体结核约占99%[1]。结核杆菌由原发病灶通过血流到达全身各种组织包括骨与关节后,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被抑制的结核杆菌迅速繁殖,突破纤维组织包膜,形成一个有临床症状的病灶。因此,骨结核可以发生在原发灶静止期或愈合多年后。我科于2003~2005年收治脊柱结核病人53例,均行手术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19~55岁。其中腰椎结核27例,胸椎结核16例,胸腰段结核10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均行抗结核药物治疗4周以上,治疗原发活动性结核病,控制清除体内结核菌活动,使骨病变趋于相对稳定。后采用病灶清除术,彻底清除病灶内的结核性病变物质,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胸椎结核采用椎旁入路;胸腰段结核(胸11~腰3)采用肾切口入路;腰椎结核(腰3~腰5)采用倒八字切口入路等。

    1.3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伤口达到一期愈合。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因患者病程长,担心疾病的预后,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不足且担心手术医药费高,思想负担重。我们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一方面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耐心解释病情;另一方面,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术后康复程序,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使之对手术有正确的认识,坚定手术治疗的信心,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2  支持疗法

    2.2.1  加强营养,给予营养指导  该病属慢性消耗性疾病,加强营养是非常关键的。应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氨基酸、能量合剂,静脉输入新鲜全血,以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

    2.2.2  抗结核药物的应用  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是脊柱结核的根本治疗方法,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2]。术前给予充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随时了解用药后的反应,如有无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密切观察肝肾功能情况,出现异常时随时报告医生,及时给予处理。

    2.3  做好术前检查工作  患者多采用全麻术式,因此应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工作,如心电图检查、心肺功能等。术前1天备皮,清洁灌肠。手术日晨禁食水。术前半小时给予鲁米那钠0.2g,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

    3  术后护理

    3.1  生命体征监测及护理  术后应将患者置于重病监护室,行心电监护,每小时记录1次。吸氧。密切观察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及能量。

    3.2  饮食的护理  肠蠕动恢复后,鼓励患者进食。流质-半流质-软食。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3.3  用药观察及护理  术后按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继续使用抗结核药物,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链霉素可引起第8对脑神经损害,故应经常询问病人是否有耳鸣、眩晕及听力减退的表现。对氨基水杨酸钠及吡嗪酰胺可引起胃肠道刺激及肝肾损害,故应密切观察,加用维生素B6及保肝药物:如肌苷片等,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因此类病症病程长,服药时间长,病人难以长期坚持服用,故应反复强调服用抗结核药物的重要性。

    3.4  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  由于病灶清除术中有可能伤及脊髓或神经根,术后也可能因血肿、水肿压迫脊髓而发生神经症状。因此,麻醉清醒后要密切观察患者双下肢的感觉、运动情况及括约肌功能,并与术前作比较。本组53例患者均未出现异常。

    3.5  肠胀气护理  易发生在腰椎结核术后,应鼓励并协助病人翻身,更换体位以促进肠蠕动。避免胃扩张和肠胀气,必要时给予肛管排气。

    3.6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6.1  肺部并发症  患者因手术时采用了气管内插管及术后需长期卧床,故容易发生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因此,术后应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增加肺活量,给予雾化吸入2次/d。协助患者咳嗽咳痰,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3.6.2  褥疮  患者术后因长期卧床易发生褥疮,应在骨突部放置水垫、棉垫,每2h协助患者翻身1次,注意保持轴线翻身,防止脊柱发生脱位,扭转,引起脊髓压迫症状。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运,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平整。

    3.6.3  泌尿系感染  患者术后常有留置尿管,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给予膀胱冲洗,2次/d,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3.6.4  关节强直及肌肉萎缩  指导和督促患者做肢体功能锻炼及腰背肌训练,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渐增加。

    4  小结

  脊柱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病史,治疗首先应有效控制机体内原发结核病灶,必须遵循早期、适量、规律、联合、全程的用药原则。本组病例中,护士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和宣教,加强心理护理,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术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准确无误的病情监测,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天津医院骨科编.临床骨科学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183.

    2  金大地.化疗和外科干预并重,进一步提高脊柱结核治疗水平.中华骨科杂志,2005,2(25):65-67.

   作者单位: 300211 天津,天津医院 

  (编辑:曲  全)

作者: 李静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