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8期

针药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肾病65例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高血压性肾病是指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和恶性小动脉硬化。本病是原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又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有关报道指出高血压性肾病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30%~50%。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中药及穴位注射配合的方法共治疗该病65例,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观察结果......

点击显示 收起

    高血压性肾病是指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和恶性小动脉硬化。本病是原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又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本病的重要性也日趋突出。有关报道指出高血压性肾病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30%~50%。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中药及穴位注射配合的方法共治疗该病65例,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病人均为我院门诊病人,男42例,女23例;病程最长15年,最短半年。年龄55~80岁。高血压病史均在5~10年以上,24h尿蛋白定量均在1.5~2.0g/d,尿微量蛋白均在200mg/dl 以上,部分病例伴有血尿。此次选取的65例病人的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  用自拟健脾补肾汤。方药组成:炙黄芪30g,炒白术15g,茯苓15g,车前子12g,制大黄12g,鹿含草30g,鸡内金15g。气阴不足者加用女贞子12g,墨旱莲12g,百合15g;阳气亏虚加鹿角片6g,菟丝子12g,芡实30g;湿盛加山药15g,土茯苓15g,熟米仁30g;血尿加脱力草30g;蛋白尿明显加金樱子12g,金雀根12g。1天1剂,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后继续服用30~40剂。

    1.2.2  穴位注射  穴位选用足三里、脾俞、肾俞穴。穴位常规消毒,用5ml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4ml,足三里穴快速垂直刺入约15~20mm,脾俞、肾俞快速垂直刺入约5mm,然后再缓慢向脊柱方向斜刺入约10mm,局部出现酸胀感,回抽无血,注入黄芪注射液,每穴2ml,每日1次,三穴轮流,15次为1个疗程,连续3~5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14天。

    2  治疗效果

    65例患者,临床治愈为治疗3个月到半年内24h尿总蛋白恢复正常,尿微量蛋白<20mg/dl,血肌酐、尿素、尿酸均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计46例,占70.8%。好转为治疗3个月到半年内血肌酐、尿素、尿酸恢复正常,尿微量蛋白<50mg/dl,24h尿总蛋白<0.5g/d,计18例,占27.7%。无效为治疗半年后血肌酐、血尿素、血尿酸仍反复波动,计1例,占1.5%。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8岁,2001年6月初诊。现病史:高血压病史20年,出现蛋白尿5年,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均在+~+++之间。近2年出现血肌酐、血尿素、血尿酸不同程度的升高,血肌酐波动在180~250μmol/L之间。平时常年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辗转西医高血压专科、肾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来我科求诊时,患者尿微量蛋白达到1230mg/dl,血肌酐239μmol/L,血尿素12.9mmol/L,血尿酸610μmol/L,下肢浮肿明显,面色萎黄,纳谷不馨,大便时溏时干,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证属脾肾两亏,湿浊内蕴,治拟温补脾肾,化瘀化浊。予中药处方如下:鹿角片6g,党参24g,炒白术30g,茯苓15g,山药15g,炙黄芪30g,鹿含草30g,车前子12g,熟米仁30g,芡实30g,焦山楂15g,制军12g。每日1剂,连服21剂。同时患者每日来我科进行穴位注射,予黄芪注射液4ml,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交替进行,15次为1个疗程。3周后复查血肌酐142μmol/L,血尿素8.1mmol/L,血尿酸501μmol/L ,尿微量蛋白216mg/dl,胃纳转佳,下肢浮肿亦减轻。二诊时患者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在原方基础上加当归12g,乌梅一枚,同样每日1剂,连服21剂,同时辅以穴位注射。三诊时患者血肌酐、尿酸、尿素均恢复正常,尿微量蛋白<20mg/dl,守方继进。随访2年,未复发。期间间断性服药及穴位注射。

    4  体会

    高血压性肾病与祖国医学的“肾风”、“血证”、“虚劳”均有联系。其病因多由于正气虚损,湿浊淤血阻滞所引发,其病最终导致气阴两亏或阴阳两虚,脾肾两脏为其根本,故在治疗上确立“补肾健脾,益气固本”的治疗大法。

    中药治疗肾病疗效明确,其中尤以黄芪、大黄、白术、车前子为主。黄芪甘微温无毒,为“补肺健脾实卫敛汗祛风运毒之药也”,大黄苦寒沉降,为“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再兼顾白术、车前子之健脾利尿,使整体复方补而不滞,疏而不损,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共奏补肾健脾,益气固本,调气和血,活血化瘀之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肾功能。

    穴位注射是在具有治疗作用的穴位上注射药物,兼具针刺的物理机械刺激和药物的生物化学刺激,激发机体自身的抗病防御机能从而产生治疗作用。脾俞和肾俞为十二背俞穴之一,《素问·长刺节论》:“迫藏刺背,背俞也”,脾俞、肾俞二穴不仅可以反映脾肾气血的盛衰,还可以通过其经络系统对脾肾气血起调节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通玄指要赋》指出“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现代医学也证明足三里穴能改善肾供血,保护肾功能,促进输尿管蠕动的作用。故选用此三穴轮流以黄芪注射液注射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益气补肾,调理气血的作用。

    此外高血压性肾病的病人在针药并治的同时还需注意:(1)饮食控制:忌食豆制品、海鲜,控制盐分的摄入。(2)调畅情志,避免呼吸道及尿路感染。(3)控制血压,合理用药。 

 作者单位:200040 上海,上海邮电医院

  (编辑:张  彦)

作者: 肖思琦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