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22期

针刺太溪治疗胃脘痛、呃逆68例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笔者于1994年以来,采用针刺太溪为主穴,配以相应的穴位。针刺太溪、足三里、中脘治疗胃脘痛、呃逆6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20~66岁,其中急性胃炎32例,胃肠痉挛24例,呃逆12例。2治疗方法选择太溪、足三里、中脘进行针刺,先刺太溪,再刺足三里、中脘,太溪......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于1994年以来,采用针刺太溪为主穴,配以相应的穴位。针刺太溪、足三里、中脘治疗胃脘痛、呃逆6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20~66岁,其中急性胃炎32例,胃肠痉挛24例,呃逆12例。

    1.2  治疗方法  选择太溪、足三里、中脘进行针刺,先刺太溪,再刺足三里、中脘,太溪直刺1.5~2寸得气如鱼吞钩状,足三里直刺1.5~2寸得气如触电样,中脘直刺1~1.2寸,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

    2  治疗效果

    68例患者,除1例顽固性呃逆效果不显,其余均在针刺得气后5min左右,即疼痛、呃逆缓解,继而疼痛、呃逆停止。

    3  典型病例

    例1,男,66岁,工人。于1996年11月6日初诊。主诉:胃疼痛30min,即往有胃炎史,因气候寒冷,而出现胃脘疼痛、恶心欲吐、双手紧捂胃脘,面色青白。查体:腹软、胃脘部压痛(+),无腹肌紧张、反跳痛,遂针刺太溪、足三里、中脘,2min后渐觉疼痛缓解,每隔10min运针1次,留针30min,患者疼痛等症状均已消除。

    例2,男,54岁,工人。于1998年9月16日初诊,即往有胃炎、关节炎病史,因工作劳累,患者饮酒二两后出现头晕、恶心、胸闷、心悸、四肢无力,晕倒在床、不省人事。查体:心率110次/min,心律不齐,立即针刺太溪,用强刺激手法,病人苏醒过来,患者呃逆不止,针刺足三里、中脘二穴,病人呃逆停止,感觉良好,谈笑如常。

    4  体会

    《针灸甲乙经第一第六》阴中之内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意即肾是十二经生气之源,太溪又为肾之原穴,乃人身主气旺盛之聚集之处。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中脘属任脉之穴位,具有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之功。结合“其穴性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故针刺太溪、足三里、中脘治疗胃脘痛、呃逆、呕吐能奏效。

   作者单位:132109 吉林吉林,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左家校区卫生所

  (编辑:海  涛)

作者: 崔永堂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