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3期

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新认识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未来50年,心脑血管病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遏制心脑血管病高发,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近年来研究显示,预防心脑血管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下降50%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对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的研究已广泛展开。...

点击显示 收起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未来50年,心脑血管病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遏制心脑血管病高发,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近年来研究显示,预防心脑血管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下降50%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对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的研究已广泛展开。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就是“医师健康研究(PHS)”的一级预防和“抗栓临床实验协作组的荟萃分析(ATC)”的二级预防。现就最近阿司匹林研究中发现的与预防心脑血管病相关的问题介绍如下。

  1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预防的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作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后,在体内分解产生水杨酸,后者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产生不可逆的抑制,导致血栓素A2合成减少,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明显减少周围动脉内阻塞性血栓的形成,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因此,阿司匹林可作为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一线药物。
   
  最近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认识加深,研究者逐渐发现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各个环节都有干预作用,说明阿司匹林除能抑制血栓形成外,还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其作用机理是:(1)抑制生长因子的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灶中,有多种生长因子释放而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移位,并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中常有新生血管形成,而这些新生血管又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恶性循环,阿司匹林能抑制细胞间黏结分子-1(ICAM-1)的活性,且具有抗人冠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作用。并通过前列腺素依赖和非前列腺素依赖两种途径,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2)阿司匹林能增强血管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作用,左旋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是强有力的血管舒张因子,具有抗血小板、抗炎症和抗平滑肌的作用。(3)抑制氧化应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阿司匹林能抑制氧化自由基的生成。(4)抑制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各个阶段都有炎症反应存在,炎症与血栓紧密相连,炎症可激活凝血机制,而凝血又会加重炎症反应,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2  阿司匹林预防性用药剂量

  阿司匹林预防性合适剂量设计,虽然在每天30μg的极低剂量时即可有效,但经过严谨的随机临床实验已证明,最适宜有效的抗血栓剂量是每天75mg,该剂量在多数情况下可有效减低下列危险:急性脑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死亡率、卒中发生率、一过性缺血发作患者死亡率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的卒中危险。在一项大规模的研究中发现,阿司匹林每天50mg,证实可以减低卒中的危险,以及有卒中史或一过性缺血发作史患者的死亡危险。有效剂量为每天75mg的疾病有:高危人群、高血压、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有效剂量为每天160mg的疾病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剂量为每天50mg的疾病有:一过性缺血发作和缺血性脑卒中。

  根据抗血栓治疗试验协作组荟萃分析(ATC)了另一项研究也肯定了阿司匹林抗血栓的有效剂量以每天75~150mg为宜,并且根据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生化研究结果证明,疗效无剂量依赖性,而副作用有剂量依赖性,因此说明增加剂量只能增加副作用,而不会增加疗效。

  除了以上的因素,阿司匹林还是价格最为低廉的药物之一,因此,它可以作为确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保护药。

  作者单位:256617 山东滨州,滨州市立医院  
 
  (编辑:海  涛)

作者: 李云霞,张荣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