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5期

儿童哮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管慢性炎症。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上升趋势,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缓解疾病的药物。现对儿童哮喘近年来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儿童哮喘的诊断2002年GINA明确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所有出现喘息症状者除证实是其他疾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管慢性炎症。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上升趋势,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缓解疾病的药物。现对儿童哮喘近年来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  儿童哮喘的诊断

    2002年GINA明确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所有出现喘息症状者除证实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均是哮喘。支气管哮喘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87.67%患儿首次喘息发生在5岁前,70.00%在3岁以内,28.42%在1岁以内[1]。年长儿哮喘的诊断可参照成人,困难不大,但由于5岁以下小儿常规肺功能检测有困难,且年龄越小,致喘因素越复杂,因此应特别注意鉴别引起喘息的其他疾病,以防止诊断不足或过度诊断[2]。我国在年幼儿期哮喘诊断上从10项评分到5项评分,至现在的不评分诊断。年幼儿表现为反复或持续性咳嗽,或在呼吸道感染时伴有喘息,应用抗生素或镇咳药物治疗无效,给予抗哮喘药物有效的患儿;或如果患儿的“感冒”反复地发展到下呼吸道,持续10天以上,使用抗哮喘药物治疗后才好转,均考虑哮喘。瑞典认为年幼儿有如下表现者,要考虑哮喘诊断:(1)2岁以下有3次喘息发作;(2)2岁后首次喘息发作;(3)有一次喘息发作,且有其他过敏性疾病[3]。加拿大儿童哮喘诊断指南中对年幼儿哮喘的诊断认为,符合以下条件越多,尤其家族中有哮喘病史及患儿特应性体质,则哮喘的可能越大:(1)严重的喘息发作或呼吸困难;(2)1岁后发生的喘息或呼吸困难;(3)3次或以上的喘息发作;(4)慢性咳嗽(主要发生于夜间或运动诱发);(5)抗哮喘药物治疗后临床有好转[4]。日本儿童哮喘指南对年幼儿期哮喘也没有单独诊断标准,对其治疗分为<2岁,2~5岁,5岁以上3个组[5]。

    2  哮喘的治疗

    2.1  一般治疗  

    2.1.1  环境及体位  环境要求安静整洁,温度保持在20℃左右,相对湿度55%~60%。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对喘憋重的患儿应抬高头部与胸部,减少呼吸困难。

    2.1.2  吸氧及吸痰  轻者可不吸氧,有明显缺氧时,最好加温湿化给氧,要求在吸入40%浓度氧的情况下,氧饱和度达到92%以上,否则应考虑机械通气。超声雾化、拍背吸痰有助于气道湿化和炎性分泌物的清除。临床常用盐酸氨溴索5mg/2ml雾化吸入,每日1~2次。盐酸氨溴索是黏液溶解剂,可使痰液稀释并增加呼吸道纤毛的摆动,利于痰液排出。

    2.1.3  液体疗法  力争多次饮水以补充快速呼吸时失去的水分,不足时可静滴补充1/5张液体。有代谢性酸中毒时,可根据血气检查结果补碱。

    2.2  药物治疗

    2.2.1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能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并能增加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但糖皮质激素能否有效防治气道重塑尚有争议。李树钧等[6]研究发现,地塞米松能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早期吸入地塞米松能够有效地防治气道重建。丁敏娇等[7]研究认为糖皮质激素可以防止哮喘患者气道上皮杯状细胞的增生,但是对已经发生的杯状细胞增生有无逆转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目前常用的品种有:丙酸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BDP,必可酮)、丁地米松(Budosonide,Bud,普米克)、氟乐松(Flumisolide)及去炎舒松(Triamcinolone)等。

    2.2.2  支气管扩张剂

    2.2.2.1  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是强效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扩张作用是氨茶碱的1000倍左右。根据药物的作用和起效时间不同,受体激动剂有长效与短效,速效与缓效之分,短效一般速效,但长效不一定缓效[8]。常用的短效和中效制剂有:沙丁胺醇(舒喘灵、万托林)、特布他林(博利康尼)、克伦特罗(氨哮素)。长效制剂有:丙卡特罗(美普清)、沙美特罗、福莫特罗。

    2.2.2.2  非选择性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肾上腺素对α及β受体都有强大的激动作用,儿童急性喘息无法使用吸入型β2受体激动剂,或对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肾上腺素皮下注射,但应密切临床观察,预防心血管等副作用的发生。虽有资料显示,吸入肾上腺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优于β2受体激动剂,但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可支持将吸入肾上腺素作为婴幼儿喘息的常规治疗方法[9]。

    2.2.2.3  抗胆碱药物  主要通过抑制支气管平滑肌上M受体松弛平滑肌,由于M受体在大气道分布多,小气道分布少,因此抗胆碱药物对大气道的舒张作用更明显。在治疗儿童急性喘息时,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可增加疗效,在婴幼儿的使用中也显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不应以单一药物用于儿童喘息的维持治疗[10]。目前有溴化异丙托品与沙丁胺醇的混合制剂(可必特),有气雾剂和雾化溶液2种剂型,使用简便。

    2.2.2.4  茶碱类药物  与β2受体激动剂比较,属于弱支气管扩张剂,该药除支气管舒张作用外,还有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和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其呼吸肌(膈肌)的增强作用和抗炎效能均有利于喘息症状的缓解。对于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效果不佳的,可考虑静脉使用氨茶碱。氨茶碱可改善肺功能、减轻病情严重度和减少机械通气,主要用于严重的哮喘儿童[11]。儿童口服茶碱时较难达到理想的稳态血浓度,且副反应较多,不宜常规将口服茶碱作为儿童哮喘的首选药物[12]。

    2.2.3   IgE拮抗剂  大量研究显示,奥莫立迈(Omalizumab,商品 XolairTM)是有效治疗哮喘的一项新策略[13]。奥莫立迈作为IgE拮抗剂,可有效地减低哮喘患者血IgE浓度,阻断抗原诱发的哮喘速发型反应,抑制迟发型反应,减少气道炎症反应,因而有希望成为治疗中重度哮喘的良药。

    2.2.4  抗生素应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具有抗感染作用外,对于有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患者有一定的效果。

    2.2.5  雷公藤  研究发现雷公藤可以通过抑制免疫和气道上皮炎症,调控细胞因子表达和转录活性,促进炎症细胞的凋亡以及改善气道重构来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对于雷公藤在控制气道重构方面分子机制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以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雷公藤作为非激素抗炎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4]。

    2.2.6  基因治疗  哮喘的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阶段。基因治疗的对象主要为激素抵抗型和激素依赖型哮喘或难治性重症哮喘。基因治疗是将有功能的正常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方式导入病人体内,使接受者表达功能正常的基因或使原来表达很低的基因增强。基因治疗虽具有广阔前景,但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须作大量研究,与临床应用尚有一定距离。

    2.3  心理干预治疗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有关行为、精神及心理因素与哮喘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已认识到药物治疗不是治疗哮喘的唯一途径,必须全面考虑生物、心理及社会环境因素在哮喘防治中的作用。忽视心理行为因素可能是哮喘治疗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15]。Tiffany等[16]对32例(4~14岁)哮喘患儿进行放松治疗,发现年幼患儿的行为焦虑和皮质醇水平在治疗后立即降低,且期间患儿的峰呼气流速和肺功能均有改善;年长儿的焦虑水平也有所降低。Perrin等[17]对部分患儿进行心理应激关怀,发现对患儿心理状态和每日生活均具有影响。Park等[18]还发现当客观肺功能测试不支持主观体验时,按惊恐、焦虑障碍模式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对患儿突然恶化的发作有效。Brinke等[19]认为严重哮喘患儿心理障碍的危害要超过其哮喘病情,且严重哮喘患儿的心理障碍额外增加医药费用。另外还有学者通过改善家庭关系收到了改善肺功能的效果,且重度哮喘患儿的家庭治疗已是一种公认的治疗模式。国外,尤其欧美发达国家对心理治疗十分重视,在国内尚缺乏重视和经验。目前常用的简易心理疗法,包括三原则,即接受原则、支持原则、保证原则。另外自我放松训练行为矫正、认知结构调整、系统脱敏精神分析、生物反馈等疗法对哮喘患儿的心理治疗亦有一定的疗效,并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强调对哮喘患者及家属的教育,要求医师与患者及家属之间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从而能减少和消除患者及家属认识上的一些偏差和误区,从而提高哮喘的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23-127.

2 李崇昌,张维溪.儿童哮喘诊断治疗中存在问题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15-17.

3 Hederos CA, Janson S, Bornehag CG, et al. The burden of asthma as refected by the prevalence defined by doctor’s diagnosis and the use of healthcare services by preschool children in a Swedish region. Acta Pediatr,2002,91(11):1246-1250.

4 Becker A, Lemiere C, Berube D, et al. Summary of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Canadian Asthma Consensus guidelines. CMAJ, 2005,173(Suppl6):3-11.

5 Nishima S, Furusho K. New pediatric guidelien for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bronchial asthma in Japan. Pediatr Int,2003,45(6):759-766.

6 李树钧.地塞米松对气道重建影响的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152-154.

7 丁敏娇,戴元荣.糖皮质激素防治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重塑的研究进展.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9):656-657.

8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00-106.

9 Scarfone RJ. Controversies in the treatment of bronchiolitis.Curr Opion Pediatr,2005,17:62-66.

10 Everard ML, Bara A, Kurian M, et al. Anticholinergic drugs for wheeze in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two year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5,(3):CD001279.

11 Roberts G, Newsom D, Gomez K, et al. Intravenous salbutamol bolus compared with an aminophylline infusoin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asthma:a randomised trial. Thorax,2003,58:306-310.

12 Waikart L, Blaiss MS. Pharmacologic therapy for the treament of asthma in children. Minerva Pediatr,2004,56:457-467.

13 王晓芳,洪建国. IgE拮抗剂治疗中重度哮喘.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4):301-302.

14 杜永成.雷公藤防治哮喘的作用机制.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9):712-714.

15 Brown R. Behavioral issues in asthma management. Pediatr Pulmonol,2001,21(Suppl):26-30.

16 Tiffany FD, Tanja HT, Maria HN, et al. Children with asthma have improved pulmonary functions after massage therapy. J Pediatr,1998,132:854-858.

17 Perrin JM, Maclean WE Jr,Gortmaker SL, et al.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children with asthm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Dev Behav Pediatr,1999,13(4):241-247.

18 Park SJ, Sawyer SM, Glanu DE. Childhood asthma complicated by anxity: an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J Pediatr Child Health,1996,32(2):183-187.

19 Ten-Brinke A, Ouwerkerk ME, Zwinderman AH, et al. Psychopathology in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3(5):1093-1096.


作者单位:301800 天津,天津市宝坻区城关医院儿科

作者: 赵淑艳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