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6期

自拟止泻汤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体会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本文所论述的慢性腹泻在中医学中称之为泄病,在《内经》中称为鹜溏、飧泄、濡泄等。在现代医学的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吸收不良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中都有腹泻这一症状。慢性腹泻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人体消瘦、乏力,甚至不能进行正......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文所论述的慢性腹泻在中医学中称之为“泄”病,在《内经》中称为“鹜溏”、“飧泄”、“濡泄”等;在现代医学的“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吸收不良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中都有腹泻这一症状。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慢性腹泻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人体消瘦、乏力,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体力劳动,大大降低了患者    的生活质量,甚至使某些家庭走向贫困。现代医学对慢性腹泻治疗病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很难治愈,常    使患者停药后反复发作。那么如何提高治愈率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用自拟止泻汤治疗慢性腹泻(有器质性病变的除外),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就此谈一点临床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本病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伴消瘦、乏力、食欲欠佳。选用临床病例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6~50岁,平均33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3年。

    1.2  治疗方法  自拟止泻汤:藿香20g,炒白术12g,炒车前草20g,黄连7g,干姜 10g,木香10g,槟榔10g,炒陈皮9g,防风6g,炒白芍12g,甘草12g,生姜、大枣为引。

    用法:先服汤剂,每日1剂,每剂水煎2次分服。症状大有好转,后改为散剂,按上药比例研成粉末,每次服6g,1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3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腹痛、腹胀、腹泻症状消失,精神及食欲转佳。好转:腹痛、腹胀、腹泻症状减轻,腹泻次数减少,精神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2  结果

    30例患者中,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25例痊愈,4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

    3  体会

    3.1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七情不和,损伤脾胃所致。外因主要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而生腹泻。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腹泻。故脾虚与湿盛是导致本证发生的主要因素。

    3.2  理法方药  治疗腹泻以运脾除湿为基本原则。《景岳全书·泄泻》中“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日‘腹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

    方中藿香芳香行散,能化湿浊。《本草正义》“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乏力,饮食不好,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车前草、槟榔利水行气,取其利小便以实大便的作用。黄连与木香同用可调气行滞而除里急后重。白术、陈皮,健脾调中燥湿利水。干姜祛除脾胃寒邪,振奋脾阳以助运化。白芍、甘草养血柔肝,酸甘化阴以补不足之阴液。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本方意在祛除风、寒、湿等邪;振奋脾阳,益气健脾,使脾胃消化功能恢复,内外兼治以达疗效。


作者单位:831704 新疆吉木萨尔,吉木萨尔县庆阳湖乡卫生院

作者: 张运红,黄文彪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