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7期

介入再通配合超短波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介入疗法配合超短波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15例患者经介入再通后,应用超短波治疗。对照组16例,以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宫腔内注射治疗后配合超短波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治愈率46。...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介入疗法配合超短波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15例患者经介入再通后,应用超短波治疗;对照组16例,以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宫腔内注射治疗后配合超短波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治愈率4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257%,治愈率为31.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介入再通配合超短波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不孕 输卵管阻塞 介入 超短波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属妇科疑难病之一,约占不孕症的1/3。传统以药物、通液和手术治疗,自从介入再通疗法应用于临床后,又给治疗该病增加新的疗法,而且临床效果也得到了证实,笔者自2003年4月~2006年9月以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后,再应用超短波治疗15例患者,经统计分析,较传统通液,药物疗法,疗效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选择夫妇同居,性生活正常,男方生殖能力正常,未避孕2年或2年以上而未孕者,并经子宫输卵管造影证实,输卵管阻塞,排除解剖、内分泌、免疫及遗传因素所致的不孕及男方因素。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31例,均为2003年4月~2005年9月的门诊不孕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年龄21~36岁,平均24.3岁,不孕时间2~5年,平均2.5年,其中12例有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史。对照组16例,年龄20~38岁,平均24.8岁,不孕时间2~6年,平均2.68年,其中13例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介入再通配合超短波治疗。

    2.1.1  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1,2]  手术时间为月经干净后3~7天。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辅巾,暴露宫颈,固定阴窥器,经子宫颈置入真空同轴导管先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子宫角的位置,输卵管阻塞的部位及程度。在X线透视下,置入内套管,插向子宫角部或近端输卵管,再放入超滑导丝,轻轻推动钢丝,借助钢丝的扩张分离作用,使输卵管再通并通过输卵管伞端,撤出钢丝,注入76%泛影葡胺,如见输卵管显示通畅,造影剂向盆腔弥散满意,即结束手术(见图1、2、3)。对于不能疏通或V度以上梗阻者放弃治疗。

    2.1.2  超短波治疗[3]  超短波治疗采用输出电极前后对置法,其中前电极置于脐下脐中线上,后电极板以第五腰椎为中心横置,电极板与皮肤间隙3~5cm均等,输出电流60mA,采用温热效应,治疗时间为20min,15天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于月经干净3天后,在常规消毒下行宫腔注射药物,生理盐水50ml,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U,混合后行宫腔内注射,隔2天1次,共治疗2次,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对其中6例盆腔内附件压痛明显,白带增多者,选用氨苄青霉素4g,甲硝唑100ml分别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10天为1个疗程。超短波治疗(同治疗组)。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标准拟定[2]。治愈:1年内妊娠者。有效:1年内输卵管造影显示双侧输卵管通畅而未妊娠者。无效:1年内未妊娠,输卵管造影或声像学检查显示无改变者。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病因多为输卵管炎、盆腔炎性感染迁延、组织增生粘连所致,且因瘢痕形成,使输卵管壁僵硬,影响蠕动,西医多采用抗炎及宫腔注射、手术治疗,以减轻输卵管的局部水肿,抑制纤维组织形成及发展,达到溶解、分离粘连的目的,但疗效不是很令人满意。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的应用,具有微创,安全的特点,明显提高了再通率。但术后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仍易形成再粘连。所以介入治疗后再应用超短波治疗,超短波可使局部血管持续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盆腔脏器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营养物质对组织的供给,增加血细胞和抗体对组织的供给,网状内皮系统活性增高,吞噬细胞数量增加且吞噬能力增强,均有利于组织免疫力的增强,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且血管通透性的改善有利于炎性药物、细菌毒素和代谢药物的排泄,水肿的消散[3]。从而可以有效防止输卵管的再粘连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王希锐.介入放射学问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523.

2 李彦豪.实用介入诊疗技术图解.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8.

3 齐志恒,范维铭.物理治疗学全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82.

(编辑:宋 冰)


作者单位:235162 安徽淮北,皖北煤电集团第二医院

作者: 周发展,王清玫,黄启花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