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13期

显微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炼指导的正确方法。方法对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并对患者进行了术前心理护理、术后细心的观察、精心的护理、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及健康教育。结果本组87例患者,其中除了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炼指导的正确方法。方法 对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并对患者进行了术前心理护理、术后细心的观察、精心的护理、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及健康教育。结果 本组87例患者,其中除了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症状,其余均有明显的症状缓解。结论 通过精确的手术,良好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护理效果。

【关键词】  显微镜 腰椎间盘 摘除术 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载重和脊柱运动等原因,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等引起脊柱内平衡失调而造成纤维环的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根,同时引起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一系列复杂变化与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常见的腰腿痛疾患。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其手术操作损伤过大,术后易出现脊柱不稳、神经根粘连、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等并发症。而显微镜下进行腰椎间盘摘除术具有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1]。我科自2003年12月以来开展了这项新技术,共对87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了显微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1  临床资料

    87例中男52例,女35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3个月~10年,其中43例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和下肢放射痛,间歇跛行29例,不能直立5例,下肢麻木酸胀感26例。有效消除症状54例,症状明显较前好转33例,2例出现尿潴留,2例出现复发。总体效果比较满意。

  2  手术方法及配合

    2.1  人员准备  作为手术室护士必须熟悉各种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及保养,以保证新术式的顺利开展。

    2.2  术前做好物品准备  护士于术前准备显微镜、C形臂、电烧机,这些机器处于良好待机状态。手术显微镜置于手术台头端。帮助病人取俯卧位俯卧于弓形架上,采用C型臂X线机定位腰椎病变部位。

    2.3  手术方法  后正中切口约6cm, 切皮后,用电刀切至腰背筋膜,用双极电凝止血,序贯地扩张组织,暴露椎板至两侧小关节突。在显微镜下剥离黄韧带与椎板的附着,找到突出的椎间盘后,保护好神经根、硬脊膜,用尖刀于纤维环开窗,用髓核钳摘除髓核组织。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术前应做好心理护理,由于长期腰腿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经按摩、牵引等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精神紧张、焦虑,同时对手术方法及效果了解甚少,存在怀疑、恐惧心理,担心手术失败使肢体残疾或术后卧床时间长,生活不能自理等。此外大多数患者都经过多家医院反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心理负担较重。所以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术前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耐心地说明手术、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介绍以往手术成功的病例,安排患者集体交流,消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本组87例患者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不同程度的消除了心理紧张,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3.1.2  术前指导  在术前2~3天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床上大小便而导致尿潴留或便秘。术前1~2天训练俯卧并逐渐延长俯卧时间,直到能坚持2h以上或更长时间,以防止病人因术中俯卧时间过长而出现不适或呼吸障碍。劝诫患者少吸烟,因为烟中的尼古丁可致椎体内的血容量减少,从而加快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影响术后效果。本组患者87例能够配合完成术前训练,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3.1.3  术前检查及准备  术前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做药物过敏试验及术野的皮肤准备。术日晨禁食。

    3.2  术后护理

    3.2.1  病情观察  手术当日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有引流管者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松动,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质。注意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术后经常询问患者腰腿疼痛及下肢麻木的改善情况,严密观察双下肢的感觉、运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本组54例患者术后即感到症状消失,33例患者感觉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

    3.2.2  术后卧位  (1)选择卧硬板床,术后平卧6h,可减轻纤维环周围软组织的出血、水肿,防止纤维环进一步损伤。(2)以仰卧位或侧卧为宜,仰卧位时可在膝下垫一三角软枕,使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保持脊柱自然曲度,降低椎间盘内压力。(3)指导患者翻身时采取轴位翻身,保持腰背部直位。

    3.2.3  防止腹压增加,保持大小便通畅  术后6~8h未排尿者,可给予听流水声、热敷及按摩膀胱区等办法诱导排尿,必要时给予留置导尿管导尿。术后因肠蠕动减慢,患者易发生腹胀和便秘。应鼓励患者饮水,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必要时用缓泻剂,防止因用力排便致腹压增大,髓核脱出。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尿潴留,经诱导排尿无效,给予留置尿管,于10天后拔除尿管,可自行排尿。

    3.2.4  功能锻炼  术后直腿抬高锻炼,是预防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术后1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直腿抬高练习,即患者仰卧床上,一侧膝关节屈曲,对侧膝关节伸直,踝关节从伸直位渐渐背曲90°,初次由30°开始,逐渐加大抬腿幅度。每天1~2次,持续时间10~15min。同时做腰背肌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锻炼,可增强纤维后纵韧带弹力,利于突出髓核的回纳,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力[2]。从“头、双肩、双足五点支撑式”逐渐过渡到“头、双足三点支撑式”。1周后俯卧,四肢伸直,向背部伸展。术后3~5天可带腰围,借助步行器进行下地活动。对于高龄患者、肥胖、多间隙手术者应推迟腰背肌功能锻炼的时间。如患者感疲劳或病情恶化,应减少运动量和时间。本组全部患者均能够配合完成术后的康复功能锻炼,促进了早日康复。

    3.2.5  卫生宣教  指导患者取正确的站立姿势和坐位姿势及行走和劳动姿势,减少慢性损伤的发生,防止复发。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的诱发因素,预防呼吸道感染,防止便秘,减少吸烟,避免搬过重物品,鼓励患者进食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出院后要求患者2~3个月逐渐恢复工作,体力劳动者4~5个月逐渐恢复工作。

  4  讨论

    显微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较传统的手术方法具有损伤小,剥离组织范围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患者术后恢复快,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显微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成功与许多因素有关,护理方面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术前良好的心理护理、术后有效的功能锻炼以及正确的出院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护理工作重点将从生活护理转到基础护理与功能锻炼指导相结合的护理上。适时转变护理模式,突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不断完善和充实护理内容,能够使患者尽快得到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朝跃.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3,91.

2 滕皋军.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8.


作者单位:300192 天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

作者: 吴玲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