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15期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9例分析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及经验教训。方法分析9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误诊原因。结果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病因不甚明确,在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内镜检查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主要表现为黏膜斑、片状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溃疡及隆起样病变,与......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及经验教训。方法 分析9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误诊原因。结果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病因不甚明确,在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临床表现以不同程度的腹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腹泻、腹胀、反酸、恶心、呕吐,少数患者以肠梗阻为主要表现。内镜检查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主要表现为黏膜斑、片状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溃疡及隆起样病变,与其他疾病导致的胃肠黏膜病变无明显区别,主要依靠内镜活检证实有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对出现幽门梗阻或肠梗阻的患者,在内科治疗无效时,需手术治疗。本病是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预后良好。结论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及内镜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内镜活检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关键词】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细胞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少见的胃肠道疾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现将我院消化内科1993年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9例患者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3例;年龄18~61岁,平均38.4岁。

    1.2  临床症状  本组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腹胀、反酸、恶心、呕吐7例。肠梗阻2例。腹水征阳性1例。过敏性皮疹2例。

    1.3  内镜及病理检查  9例均行胃镜检查,胃黏膜无明显变化2例;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疡溃5例;十二指肠降部黏膜水肿、管壁僵硬、管腔狭窄1例;胃窦部多发疣状隆起1例;降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浅溃疡形成1例。9例经病理证实,胃黏膜、十二指肠黏膜或结肠黏膜组织中有局灶或弥漫性嗜酸性细胞浸润、组织水肿及纤维化。

    1.4  实验室检查  9例血常规白细胞总数(6.2~37.7)×109/L,嗜酸性粒细胞0.35~0.73。

    1.5  治疗与结果  8例患者内科保守治疗,给予抗组胺药物并对症治疗;3例缓解;5例症状缓解不明显。加用醋酸泼尼松30~40mg/d,2~3周症状缓解后递减,3个月左右后停用。1例十二指肠降部梗阻者,手术切除梗阻部位后醋酸泼尼松治疗,病情缓解。

  2  讨论

    2.1  病因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不甚明确。一般认为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所致[1]。本组9例中有2例为夫妻,在新装修的房屋居住后不久,先后出现稀水样便、腹胀等症状。我们分析与装修材料过敏有关。有2例伴皮肤过敏性皮疹。亦说明此病与变态反应有关。

    2.2  诊断  确诊嗜酸性胃肠炎需符合以下标准:(1)有消化系统症状;(2)病理证实胃肠道一处或多处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无胃肠道以外多器官嗜酸性细胞浸润,并除外其他引起嗜酸细胞浸润的疾病,如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慢性胰腺炎、恶性肿瘤等[2]。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增高多支持诊断,但不作为本病的诊断标准,有报道20%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未发现异常。内镜检查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但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黏膜斑片状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溃疡及隆起样病变,与其他疾病导致的胃肠黏膜病变无明显区别,主要依靠内镜活检,证实胃肠道黏膜组织有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建议在病变部位和正常部位多点活检,每高倍视野嗜酸细胞计数﹥20个有助于诊断嗜酸细胞性胃肠炎[3]。本组有2例第一次内镜下单处活检阴性,第二次多处活检方证实。

    2.3  本组经验教训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在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本组9例患者,误诊为急性肠炎4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十二指肠降部肿瘤1例,MALT淋巴瘤1例,过敏性紫癜2例。误诊原因主要有:(1)本病少见,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认识不足;(2)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取决于嗜酸性粒细胞在胃肠壁浸润的层次[4]。黏膜和黏膜下层受累最常见,可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贫血等症状,内镜下黏膜正常或出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易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肠炎”、“溃疡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肌层受累者,多表现为局部梗阻症状[5],以幽门或小肠梗阻常见,内镜下呈结节性息肉样肿块、不规则隆起型溃疡等,易误诊为“胃肠道肿瘤”、“淋巴瘤”、“Crohn病”、“嗜酸性肉芽肿”、“消化道结核”等。浆膜层受累最少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腹水、腹膜炎等;(3)实验室检查不具特异性。虽然80%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及比例升高[6],但他不能作为诊断标准,只具备参考价值。因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肠道寄生虫感染”等也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2.4  治疗及预防  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治疗嗜酸性胃肠炎的有效药物,能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外周血嗜酸性细胞恢复正常。对于出现幽门梗阻或肠梗阻的患者,在内科治疗无效时,手术切除梗阻段后,激素治疗效果也很满意。本病是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预后好,随访1~2年,1例患者死于心梗,其余8例均存活,并正常工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11-1613.

2 王礼建,朱峰,钱家鸣,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455-457.

3 刘玉兰,肖文斌.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北京医学,2001,23:37-39.

4 Melamed I,Feanny SJ,Sherman Pm,et al.benef:t of Retotifen in patients with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AMJ Med,1991,90(3):310.

5 NaylorAR.Eosinophilicgascroenteritis.Scott.MedJ,1990,35(6):163-165.

6 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76-377.


作者单位:123000 辽宁阜新,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消化内科

作者: 吕鑫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