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16期

搜风镇痛汤治疗偏头痛45例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搜风镇痛汤治疗偏头痛45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偏头痛患者采用搜风镇痛汤处方:天麻、川芎、钩藤、僵蚕、地龙、丹参、葛根、白芷、羌活、藁本、蔓荆子各10g,甘草、田七(冲)各3g,蜈蚣2条,全蝎3只治疗,并与西药尼莫地平治疗30例对照。结果治疗组45例,基本恢复:17例。结论搜风镇痛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搜风镇痛汤治疗偏头痛45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偏头痛患者采用搜风镇痛汤处方:天麻、川芎、钩藤、僵蚕、地龙、丹参、葛根、白芷、羌活、藁本、蔓荆子各10g,甘草、田七(冲)各3g,蜈蚣2条,全蝎3只治疗,并与西药尼莫地平治疗30例对照。结果 治疗组45例,基本恢复:17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30例,基本恢复:8例;好转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搜风镇痛汤治疗偏头痛具有搜风豁痰,透络镇痛的作用,确有缓解和改善偏头痛临床症状的效果。

【关键词】  偏头痛 搜风镇痛汤 临床观察

    偏头痛一证,中医自古就有记载。如《东医宝鉴》指出“头痛有正头痛、偏头痛……”[1],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当今患病的人越来越多,笔者治疗了一些病例,介绍如下。

    1  病例选择

    观察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21~71岁,平均46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20个月。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7~68岁,平均42.5岁,病程5个月~14年,平均19个月。75例中,42例为血管痉挛,16例为脑血管硬化,神经调节不稳定,11例脑血管紧张。

    2  诊疗判定标准

    2.1  诊断标准  按广东省卫生厅制定的《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中的诊疗评定标准[2]。即:偏侧搏动性头痛,反复发作,或伴恶心呕吐,体力活动后可加重,神经系统无明显器质改变,发病前也可以有先兆。

    2.2  疗效标准  基本恢复:症状全部消失,偏头痛完全消除,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偏头痛症状消失或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无效:症状未减轻,发作次数无减少。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采用搜风镇痛汤,处方天麻、川芎、钩藤、僵蚕、地龙、丹参、葛根、白芷、羌活、藁本、蔓荆子各10g,甘草、田七(冲)各3g,蜈蚣2条,全蝎3只。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温服,每天1剂。

    3.2  对照组  采用尼莫地平2片,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4  结果

    4.1  治疗组  45例,服药2个疗程。基本恢复17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1%。

    4.2  对照组  30例。基本恢复8例,好转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3  药物毒副作用  治疗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毒副作用。对照组2例胃部不适。

    5  病例介绍

    患者,女,31岁,住普宁市大坝2007年1月15日单侧偏头痛,偏于左侧头部,牵至额颞部搏动性跳痛,或可扩展至整个头部皆痛,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常伴月经失调、痛经、多汗、心悸、胸闷,有时偏身无力或麻木、眩晕半年,加重5天。

    半年来左侧偏头痛,牵至额颞部搏动性跳痛,或可扩展至整个头部皆痛,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常伴月经失调、痛经、心悸、胸闷,有时偏身无力或麻木、眩晕,近5天前因情绪波动、睡眠不足、又加上天气变化、而诱发头痛发作,病情加重,脉象弦,舌红苔薄白而干。诊断:偏头痛,属肝风挟痰窜络,兼阴液受伤。治拟:搜风豁痰,透络镇痛,投搜风镇痛汤加减。天麻、川芎、钩藤、僵蚕、地龙、丹参、葛根、白芷、羌活、藁本、蔓荆子各10g,甘草、田七(冲)各3g,百合15g,蜈蚣2条,全蝎3只。加用过药物:毛冬青、细辛、路路通、蒺藜等。用此方加减治疗至痊愈。随访半年,头痛未再发,其他症状也消失。

    6  讨论

    现代认为偏头痛是由颅外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引起的。而中医则认为引起偏头痛最直接的原因是风、痰,涉及肝经。象明代薛立斋就指出:“头痛久发,多主于痰”[1]。

    《证治汇补》则持肝风说:“肝风动则邪害空窍。有年久头风。”[1]使用搜风镇痛汤(自拟),该方立方主旨是搜风豁痰,透络镇痛。钩藤、地龙、僵蚕、蜈蚣、全蝎、天麻皆息风、搜风之品;天麻中的香英兰醇降低外周血管和冠状血管阻力、降压镇痛;地龙、僵蚕、蜈蚣、全蝎既有搜风之功,又有豁痰之力[3];田七、丹参、川芎皆活血通络之品,符合透络镇痛原则。药理证明川芎所含的川芎嗪能拮抗动脉痉挛、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白芷、羌活、藁本、葛根、蔓荆子等为透风散邪止痛而设。临床观察效果表明该方具有协调脑血管舒缩功能、缓解脑动脉缺血症状,改善脑血管供血情况,消除或减轻偏头痛症状。功效明显优于尼莫地平。

 

【参考文献】
  1 医述·清·程杏轩撰.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33,736-737.

2 黄庆道,钟南山.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广东省卫生厅编印,2003,115-116.

3 唐章全,傅荣周.临床实用中药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30.


作者单位:515031 广东汕头,汕头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作者: 许友明 蔡舜金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