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9卷第1期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12例,异常检出率为86。...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12例,异常检出率为86.1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9例,异常检出率为26.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血管病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


    我们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血管,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2年10月~2003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第一组为脑梗死(CI)组96例,第二组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34例,共计130例(男80例,女50例),年龄33~81岁,平均65.83岁。脑梗死和TIA的诊断均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第三组为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3例。

    1.2  超声检测方法

    1.2.1  仪器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Versa 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

    1.2.2  测量方法  取颈动脉长轴切面,在距分叉处约1cm范围内颈总动脉处停帧,测量血管内径,后壁动脉管腔-内膜交界面与中膜-外膜交界面之间的最大距离。

    1.2.3  判断标准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 mm为内膜增厚,IMT>1.2 mm视为斑块形成。根据组织病理学研究和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将斑块分为:(1)低回声的脂质性软斑块;(2)中等回声的纤维性斑块;(3)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4)回声强弱不均的溃疡性混合性的斑块[1]。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2。 表1  脑梗死、TIA及对照组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对比表2  左、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对比

    2.1  三组间内-中膜厚度(IMT)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左、右侧颈动脉IMT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二维超声检测  共显示235块斑块,患病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超声检查颈部动脉血管异常112例,异常率为86.15%(112/130),对照组中斑块形成19例,异常率为26%(19/7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各部位发生情况  发生在右侧114例,左侧121例。粥样硬化斑块以分叉处最多见,虽左侧比右侧值略高,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周围动脉疾病的辅助检查较多,既往公认动脉造影是诊断这类疾病的金标准,而动脉造影偏重于解剖学方面的诊断,主要显示管腔情况,而不是斑块本身。对于多数偏心性狭窄常被低估,而且不能提示血流动力学信息[2]。其他辅助检查如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均不能准确了解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且费用昂贵,技术复杂,不能用于普查。超声能够检测出斑块及其特征[3],并且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斑块的检出率,并可了解狭窄处血流动力学改变,判断狭窄程度。

    颈动脉IMT增厚是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标志,且超声能够直接检测,这已得到病理学的证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的内膜,首先是IMT增厚,使内膜变为粗糙,逐渐形成斑块。本文结果表明,脑梗死组及TIA组的IM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患病组颈部动脉血管异常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相关。斑块的组织成分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由于斑块内病理组织成分的不同,发生梗死的几率也不同[4],软斑、混合溃疡斑含脂质成分高。许多研究表明斑块破裂与斑块中含脂质有关,含脂质高的斑块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脱落可造成脑梗死。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组颈动脉软斑及溃疡斑占59.28%(99/167)。硬斑是成熟斑块,由于钙化斑块比较稳定,不易破裂,也不易脱落,相对发生脑梗死的机会就少[5,6]。扁平斑是斑块的早期,表层为厚薄不一的纤维帽脂质被埋于深层,这种斑块相对稳定。目前认为TIA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并认为TIA是脑梗死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若未经适当治疗,约有l/3的TIA患者可发生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段,是由于该处管腔血流缓慢,易产生湍流,故脂质易于沉积,形成斑块。随着斑块的直径增加和易损斑块(软斑)的发生率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也随之增加,应用B超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是一种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简便而有价值的方法,可作为发现脑动脉硬化的窗口,在基层医院很有价值,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并给予干预治疗,对预防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Geroulakos G,Goman DJ,Kalodiki E,et al.The inimalmidia thickness as a marker of the presence of severe 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1994,15:781.

2 Oleary DH,Polak JF.Carotid artery intima and mediathickness as risk factor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osder adults.N Eng J Med,1999,340:14.

3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8002.

4 Seeger JM,Barratt E,Lawson GA,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plaque composition ,plaque morphology,and neurologic symptoms,J Surg Res,1995,58:330.

5 李桃荣,林茂蒂,田焕.颈部血管疾病与脑梗死的关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1):671.

6 位伟.辛伐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临床医学,2004,24(1):7.


作者单位:024005 内蒙古赤峰,赤峰松山医院

作者: 孙洪伟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