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9卷第10期

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120例观察与护理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的发生、预防及护理。方法分析总结我科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早期心力衰竭的观察及护理经验。结果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员进行呼吸循环监护,及早发现早期心力衰竭。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病员循环监测及呼吸道管理等重点环节的观察及护理,控制危险因素,可预防......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的发生、预防及护理。方法 分析总结我科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早期心力衰竭的观察及护理经验。结果 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员进行呼吸循环监护,及早发现早期心力衰竭。结论 加强急性心肌梗死病员循环监测及呼吸道管理等重点环节的观察及护理,控制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延缓重症心力衰竭的发生,减少死亡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力衰竭;护理


    当今,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04年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城市为38%,农村为27%,均居各种死亡原因的第一位[1],而各型冠心病、心力衰竭是其中主要致残、致死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防治冠心病心力衰竭是目前心血管内科工作人员工作的重点。据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为32%~48%,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室顺应性和心肌收缩不协调所致。大面积心肌梗死导致的泵衰竭是病人死亡及影响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为了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心力衰竭,通过对我院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员的密切观察及早期护理干预为医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配合医生及时治疗,有效减少了早期心力衰竭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结我院2004-2007年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员入院后早期发生心力衰竭的病例,男78例,女42例;年龄40~82岁。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给予半卧位及呼吸循环监护。病员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或呼吸频率加快,均视为早期心力衰竭,并立即汇报医生进行处理。本组120例病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频率加快及不同程度的窦性心动过速,30例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40例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2%以下。

    2  结果

    120例病人通过上述方法视为早期心力衰竭患者,汇报医生后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其中102例经治疗未出现明显心力衰竭,仅18例发展为急性肺水肿,随后给以纠正心力衰竭治疗,12例完全好转,6例死于肺水肿。

    3  讨论

    3.1  早期心力衰竭概念  是指在发生明显心力衰竭之前,左心室已有功能障碍,但无明显心力衰竭临床表现或仅有轻微症状的这一阶段。可历时数日至数年。早期心力衰竭心电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左室肥厚,辅助检查可能会有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少(<50%)或正常,室壁运动障碍和向心性肥厚,其左室功能不全的进展是隐匿的,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不全发展速度比明显心力衰竭病人慢,而重塑也以很慢的速度进行,并且因性别、年龄、吸烟史、射血分数等,以及合并有其他基础病而决定其预后的危险性,因此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发展为肺水肿已成为当前心血管内科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之一。本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的心力衰竭,主要由护理人员通过呼吸循环的监护及临床表现及时为医生提供资料。

    3.2  早期心力衰竭的预防  积极预防血压升高,有助于减少心力衰竭的危险性;长期降脂治疗可明显降低冠心病病人的死亡率;预防心肌缺血,防止再梗死的发生。ACEI不仅能改善心力衰竭的各种血液动力学指标、心功能及生活质量,而且对早期心力衰竭病人也有明显益处。有资料显示在心肌梗死24~48h后开始用药有益无害;大剂量ACEI的疗效更明显,但心肌梗死后有低血压或用药前血容量不足、肾功能受损者ACEI应慎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临床治疗的效果显著,在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异常的病人中,改善了预后但要注意如有心力衰竭时应避免应用。早期心力衰竭洋地黄无应用必要。

    3.3  早期心力衰竭的护理

    3.3.1  呼吸系统监护  该组1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频率加快的情况。因此应给予病员持续低流量吸氧 ,观察末梢循环状况及血氧饱和度。呼吸道感染是高龄心力衰竭病人最常见的诱因,尤其是合并其他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等。呼吸道感染时发热致心率加速,心室舒张期缩短,心脏充盈不足,引起肺静脉和毛细血管压力急剧升高,呼吸困难,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血。上述因素可诱发早期心力衰竭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护理人员应严密注意体温变化,发现体温升高应及时处理,同时密切观察呼吸及血氧饱和度,该组有30例患者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呼吸加快,有40例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2%以下,这些往往是心力衰竭的早期征象。因此呼吸的观察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尤其重要。另外,应鼓励病员深呼吸,帮助其翻身、拍背、有效排痰,观察肺部呼吸音及痰液的颜色、性状、量,若出现痰液增多,颜色变黄,粘稠,应尽快报告医生,积极采取措施,如氧雾等。

    3.3.2  循环监护

    3.3.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记录各项指标,维持血压、脉搏、心率、呼吸、中心静脉压、血气分析、尿量于正常范围。

    3.3.2.2  观察心电监护  持续的窦性心动过速为心肌梗死后的危险指标之一,该组1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窦性心动过速,另外还需监测有无其他的心律失常

    3.3.2.3  注意容量控制  严格掌握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和速度,限制含钠液体的输入,切忌在短时期输入液体过多过快,尽量使用微量泵,并加强观察和巡视。

    3.3.2.4  准确记录出入量  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3.3  基础护理

    3.3.3.1  指导病员充分休息  避免劳累,并告知其重要性。对长期卧床者应鼓励其在床上做四肢活动,以预防便秘,减少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压疮等并发症。

    3.3.3.2  避免受凉  注意保暖,尽量减少引起情绪波动的因素,让病员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

    3.3.3.3  指导病员合理进饮食  保持营养平衡摄入,鼓励少食多餐,进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清淡、易消化而产气少的食物,注意食物质量,避免钠摄入过量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3.3.3.4  保持大便通畅  鼓励患者定时排便,必要时可常规给予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致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特别强调便盆上猝死的可能性,引起患者重视并合作。

    3.3.3.5  鼓励并协助病人排尿  必要时给予导尿,防止因膀胱过度充盈、排尿困难而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诱发心力衰竭。

    3.3.3.6  病员入住CCU  加强病房管理,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为病员提供清洁、整齐、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

    3.3.4  心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伴随有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最常见的是重度焦虑、自我否定和抑郁,国内研究报道,心衰合并抑郁症的发生率为25.6%~60.9%[2]。故要多观察病人的心理活动,注意病人做出的各种反应和态度,鼓励病人善于表达自己的心情。护士要认真倾听病人的倾诉,耐心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多鼓励病人,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病人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主动指导病人自护,从而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3]。做好心理咨询,动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加强健康教育,让病员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其治疗,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适量活动。对于心衰合并抑郁症的患者,社会支持是治疗应考虑的重要因素[4],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家庭、朋友、社会等支持系统的作用,为病人营造充满亲情的环境。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力衰竭发生率高,预后差,所以密切的观察及护理,呼吸循环的监护,为医生提供患者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的依据,及时对这些患者作出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力衰竭的治疗、护理重点是监测呼吸循环及早期心衰表现,为医生提供干预左室的重塑过程,改善心室功能,控制危险因素,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顾复生.高血压病诊断治疗指南不同时期的进展.继续教育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进展,2006,2(16):23.

2 苏便苓,李拥军,刘振红.心理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4):354-355.

3 张锦军,吕桂萍.不良社会性应激对糖尿病的影响及护理.护理研究,2004,18(9A):1569.

4 赵书娥,赵莉,苏瑞瑛,等.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8,23(6):506.


作者单位:615000 四川西昌,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作者: 马发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