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9年第10卷第3期

谈心身病的心理治疗及护理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心身病心理治疗护理当代医学模式是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学亦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概念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这些转变都说明对精神因素的重视。1心身病心身病是专指那些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病程演变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虽然症状表现为躯体疾病,但发病和病......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心身病 心理治疗 护理

当代医学模式是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学亦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概念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这些转变都说明对精神因素的重视。

  1  心身病

    心身病是专指那些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病程演变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虽然症状表现为躯体疾病,但发病和病程演变均为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祖国医学早就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精神和身体(心和身)是同一生命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其共同作用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内经》中强调人的精神活动“神”与人体的躯体“形”是一个统一而完整的整体,并且个体与环境又是对立统一的。神行合一,并与外界环境互相协调,则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寿命延长。而纵欲或过劳精神负担过重,皆可损害躯体和精神的健康而引起疾病,这是心身联系的整体观念。

    祖国医学很早前又将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内伤致病因素,称内伤七情。当某些特殊因素导致情志太过或不及时就会损害脏腑功能,产生各种精神症状。因此,心身病的对策主要应消除引起或加剧躯体症状的精神因素,重在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

  2  心身病的治疗与护理原则

    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理解患者,二是对患者直接进行心理援助,要求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并以患者为主体从事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地与患者接触,倾听他们的要求,与患者应是忧喜的共感者,同时也是患者的代言人。与患者的接触避免各种盘问式的探查或旁敲侧击,习惯上应尽量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表达,而不能简单地给予“忠告”了之,特别是对神经素质较弱的人,以支持的态度使其情绪稳定,以理解的心情使其感受亲切,以保证的方法使其心态平衡,增强治疗信心。

  3  典型病例

    现举一例说明,我科曾收治1例心身病患者,平素性格孤僻,遇事喋喋不休。此次因接受不了同事们的意见而大怒不止,心理与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形成了人的精神负荷过度,出现晕倒,狂言乱语,哭闹不休。经对症处理后,人虽清醒,但患者仍处于极度悲愤之中,并伴有剧烈头昏头痛,腹胀纳呆,情绪低落等症状。由此按照心身病的护理学特点,以医学心理学作为其主导思想进行护理。理解病人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心灵深处的困境和苦衷对患者有一种存在的满足感,有助于增进内在环境的稳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按照上述心身病的治疗及护理原则及中医心理治疗的精神“劝说开导”及“顺情从欲”的方法,实施于患者身上,收效良好。

    首先用劝说开导的方法,对患者脆弱的心理,作耐心的开导,多作解释,解除误会,劝其心胸开朗,不要用对立的情绪看待周围一切事物,表明同事们对她一直是持友好态度的。使之领悟领导与同事们没有在工作上亏待自己。总之语言感化,语言说服劝导,使之得到温暖,感到舒坦。继而用行动来感之,生活上关怀照顾。具体做到了端水、扶其上厕所等,让患者靠在自己身上给她梳理乱发,以友善的人际关系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之在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感染下受到莫大的启发,在身体得到治疗的同时,心理得到安慰,精神得到鼓舞,行为得到正确引导,直至患者振作精神,乐于处事。

    心理治疗有一措施“顺情从欲”,满足患者各种需要,稳定情绪。有时需要患者工作的单位领导理解和支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满足了病人的合理要求或个人心愿。如调换了工作岗位,这就是说对于心理上的欲望,若是合理的客观条件又能允许时,应尽力满足其所求,对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支持、保证等,即属心理治疗的又一内容“顺情从欲”。

    1个月后,患者心理上得到安慰,个人心愿得到满足,无任何不适,痊愈出院。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情绪良好,工作踏实,生活顺利。

    综上所述,心身病的治疗与护理,重在精神治疗。清·吴师机《理瀹骈文》曾指出:“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心理治疗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积极性,可以切断行神之间的灵性循环,使疾病向着有利于康复的方向转化。 


作者单位:430080 湖北武汉,武钢总医院肠道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