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10年第11卷第2期

针刺夹脊穴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针刺相应节段夹脊穴合刺络拔罐)和对照组28例(西药治疗),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和疼痛程度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疼痛评定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夹脊穴合刺络拔......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夹脊穴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针刺相应节段夹脊穴合刺络拔罐)和对照组28例(西药治疗),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和疼痛程度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疼痛评定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夹脊穴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明显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刺夹脊穴;刺络拔罐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老年体弱患者居多,且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可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痛苦。笔者从2008年以来以针刺夹脊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针后刺络拔罐治疗本病32例,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按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01.8-94)中皮肤科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者。(2)头面或会阴部带状疱疹。(3)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4)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5)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1.4.1.1 取穴根据西医神经解剖定位 确定支配痛区的神经节段,取患侧相应的夹脊穴及局部穴位。如:发于前额、面颊及耳部者:取颈2~颈4夹脊穴、阳白、攒竹、太阳、头临泣、率谷、翳风、下关、合谷。发于胸胁部: 取胸4~胸8夹脊穴、期门、大包、胸乡、太冲、足临泣。发于腰部者:取胸8~胸12夹脊穴、章门、带脉、阿是穴、太冲、足临泣。发于上肢者: 取颈5~胸2夹脊穴、肩贞、曲泽、内关、合谷。发于下肢者:取腰1~腰5夹脊穴、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内庭。

  1.4.1.2 操作 针刺夹脊穴用40mm长毫针,棘突下旁开0.5寸,针尖对椎体斜刺,针身与皮肤成75°角刺入25mm 左右(根据胖瘦酌情掌握);胸胁部穴位平刺,以免伤及内脏,其他部位取穴常规刺法,每次取穴4~6个,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有沉胀感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

  1.4.1.3 刺络拔罐 起针后,根据患病部位面积大小,在疼痛局部用75% 的酒精常规消毒,用三棱针以稳、准、快的手法刺破皮肤出血,拔罐2~4个, 出血量以1.5~ 2ml为度(避免因出血量过多而损伤气血),留罐10~15min,隔日1次。

  1.4.1.4 疗程 针刺夹脊穴合刺络拔罐治疗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2 对照组 给予弥可保500μg,每天3次口服,并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B1 1ml,维生素B6 1ml,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疼痛: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采用视觉模拟尺,0~10cm,0为无痛,10为最痛,1cm为1分。让患者指出治疗后最能代表疼痛的部位,记录治疗后5、10天的评分。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对比注: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体会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以及病理改变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与病毒感染急性发作后遗留的神经组织内的炎症水肿、出血及瘢痕有关。

  治疗取相应夹脊穴为主,夹脊穴位于膀胱经和督脉之间。督脉为“督领经脉之海”,而膀胱经为“巨阳”,是三阳之首[1] 。五脏六腑的俞穴都集中在背部。《灵枢·经脉》:“督脉之别,……挟膂上项……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又:“膀胱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从腰中下挟脊”。督脉通过督脉之别与膀胱经相联系,而督脉之别夹脊而行正是夹脊穴域,可见夹脊穴的针灸效应与督脉和膀胱经关系密切。针夹脊穴可通达督脉经气,而督脉与六阳经相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因此,取夹脊穴能通达阳气,协调阴阳。取局部穴位及刺络拔罐,可疏通经络,调畅气血,通则不痛,从而收到较好疗效。另外,从其解剖结构来看,夹脊穴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因此,针刺夹脊穴,可刺激感觉神经,促进血液循环,而达到止痛目的。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浅刺皮肤以泻阳气。从刺法来看,皮肤叩刺相当于古代毛刺、半刺、扬刺等多针浅刺法。深刺刺经,浅刺刺络,络脉又可分为孙络、浮络,直至皮肤的更细小的血络、皮部。而皮部正是“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的所在。皮刺不但能“以痛为腧”进行施治,而且内应脏腑,能疏通经络脏腑之气,从而起到调整机能作用。刺络主要取其血分,有泻血泄热的作用,引湿热内毒外出,配合拔罐,加强了血出邪尽、疏泄瘀滞的作用。与针灸的“盛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不谋而合。

  治疗组的镇痛效果远超过对照组,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很多研究表明针刺加强了中枢神经系统及传入神经的抑制,使内啡肽含量及5-羟色胺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增高,发挥了镇痛作用。还可以通过外周炎症组织阿片肽的释放而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如p-内啡肽可增强单核细胞的趋化性,使细胞活性增加,达到消炎镇痛的作用 [2]。

  刺络拔罐和针刺夹脊穴两者配合相得益彰,既能直接扩张病患部血管,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使皮下神经末梢营养得以改善;又能增进皮肤免疫因子释放,加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起到抗病毒,控制感染,减少疼痛的目的。因此,针灸在治疗带状疱疹的疼痛和缩短病程方面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鼎.针灸学释难(重修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262.

  2 朱长庚.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解剖学报,1993,18(2):216.

作者: 陈瑞霞,胡艳琴,侯 杰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