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11年第12卷第2期

上海市普陀区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2006、2007、2008、2009年1-7月份手足口病在托幼机构的发病特点,总结在托幼机构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经验。方法在上海市普陀区托幼机构,根据2006、2007、2008、2009年发病儿童性别、年龄、地域分布和高峰时段等特点分析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结果手足口病发病有地域差别。结论采取加强晨检、健......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对2006、2007、2008、2009年1-7月份手足口病在托幼机构的发病特点,总结在托幼机构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经验。方法 在上海市普陀区托幼机构,根据2006、2007、2008、2009年发病儿童性别、年龄、地域分布和高峰时段等特点分析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结果 手足口病发病有地域差别;2008年发病高峰提前,但采取有效措施可使疫情得到控制;2009年发病无明显高峰。结论 采取加强晨检、健康宣教等相关措施能有效地控制手足口病在托幼机构的传播。

【关键词】  手足口病;托幼机构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可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规模流行,是托幼机构儿童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2006、2007、2008和2009年的1-7月份上海市普陀区共发生手足口病709例。卫生部在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2008、2009年上海市连续两年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托幼机构开展了每日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并采取加强晨检、每日观察、消毒隔离等有效措施,积极防控,有效地控制了手足口病在托幼机构的传播。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上海市普陀区各托幼机构传染病上报单,在2006、2007、2008和2009年1-7月份发生的手足口病分别为75例、224例、246例和164例。

  1.2 方法

  将疫情资料录入Excel进行统计处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构成

  见表1。表1 手足口病性别罹患率

  2.2 年龄构成

  见表2。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发病儿童年龄集中在2、3和4岁,这与相关统计研究结果相似[1]。

  2.3 发病高峰时间

  见图1。2007年手足口病发病集中在6、7月份,2008年发病高峰提前至5月,但7月份发病数较6月份明显回落,2009年发病无明显高峰,只在6月份发病较前有所上升。

  2.4 地域分布

  见表3、表4。2008年手足口病散居儿童发病率略高于托幼儿童,但生活在城乡结合地区的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生活在市中心的儿童。而2009年散居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托幼儿童,且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散居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生活在此的托幼儿童。2008、2009年手足口病城乡结合部发病率均高于生活在市中心的儿童。表2 手足口病病例年龄罹患率图1 2006、2007、2008和2009年1-7月份幼托发病情况表3 2008年1-7月份城乡结合部与市中心托幼机构发病率表4 2009年1-7月份城乡结合部与市中心托幼机构发病率

  3 讨论

  3.1 2008年高峰提前

  2007年6、7月份是手足口病高发期,2008年提前到5、6月份,而2009年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峰,只在6月份发病略有提高。分析可能原因有:(1)网络监测加强:2009年国家加强手足口病等夏秋季传染病的监测。在5月2日起卫生部把手足口病列为丙类法定传染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托幼机构加强晨检,督促疑似儿童及时到医院就诊,故有效的增加了就诊率和诊断率。(2)气候变化:手足口病可以通过接触、空气、飞沫、粪口等途径传播,历年6月梅雨天气,气候潮湿,7月高温,6、7两月是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月。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上海地区气温也逐年上升,为手足口病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3.2 措施得当

  自2008年以来手足口病得到卫生部等各方关注,2008年发病有明显增加,但2009年发病就较2008年减少2/3。这与全区托幼机构疫情监控力度大、信息反馈快、控制措施得相关。(1)疫情监控力度大:自2008年起全区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成立防病办公室,密切监测全区疫情变化。(2)信息反馈快:建立托幼每日疫情上报制度,根据相关文件同一个班级发生2例以上病例的,及时关班,有效切断了传播途径和保护了易感人群。对因病缺席的儿童做到24h内家访,有效的掌握了托幼机构疫情。(3)加强宣教:自2008年以来托幼保健老师加强晨检和每日观察,确保异常儿童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向每位家长发放“告家长书”,组织社区大型咨询活动。对手足口病高发年龄的早教儿童停止早教班,在暑假期间暑托班不拆班、不并班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手足口病在托幼机构的传播。这也与温怀加在2008年报道的相同[2]。

  3.3 散居儿童发病高于托幼机构儿童

  手足口病好发年龄为2、3和4岁[3],集中在较小年龄,而散居儿童年龄小,且身体抵抗能力较弱故更容易发病。而相反托幼儿童年龄较大抵抗力强,在托幼加强消毒、监控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手足口病的发病。

  3.4 城乡结合部儿童发病明显高于市中心儿童

  2008年和2009年地处城乡结合部和市中心的几个社区发病情况对比可以看出,手足口病是个社会病,与儿童家庭经济、文化水平密切相关。城乡结合部多是外来人口,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差,儿童容易接触到更多的传染源。而3岁以下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儿童综合上诉原因发病率最高。

  总之,手足口病的防控需要社会关注,人人参与防病、保健才能有效地控制各类传染病的流行。

【参考文献】
   1 李显.手足口病研究新进展.江苏卫生保健,2002,4(4):178-180.

  2 温怀加.瑞安市2006-2007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5):217-218.

  3 王海宁.上海市普陀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发病三年情况分析.儿童保健杂志,2008,24(6):723-724.

  

作者: 周 洁,王海宁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