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0期临床医学

颈动脉狭窄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的104例证实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及同期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的104例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反应蛋白在颈动脉狭窄中起重要的作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 方法  选择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的104例证实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及同期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的104例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进行比较。 结果  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C反应蛋白在颈动脉狭窄中起重要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狭窄中起重要的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剪切力、炎性反应、氧化异常及血脂增高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四大因素。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炎性反应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及斑块的破裂过程都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1] 。动脉粥样硬化斑的炎症是斑块破裂的重要促发因素。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炎性反应的重要临床检验指标。为此,我们观察了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的104例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炎性反应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的患者均为我科2003年1月~2004年的住院患者,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塞、TIA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有的患者均为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的104例证实为有颈动脉狭窄[介定颈动脉狭窄为直径狭窄率≥50%,直径狭窄率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ASCET)直径狭窄率的计算,狭窄程度(%)=(狭窄远端颈内动脉直径-最狭窄处直径)/狭窄远端颈动脉直径×100%],对照组104例为同期DS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狭窄为直径狭窄率<50%的患者。颈动脉狭窄组男76例,女28例,平均年龄(63.4±16.4)岁,对照组男67例,女37例,平均年龄(65.6±13.2)岁。两组间性别与年龄没有明显的差别。所有受检对象(颈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近3个月均未服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同时所有受检对象根据临床和辅助检查,可排除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肺和泌尿道等部位的感染)。

  1.2 C反应蛋白的测定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的次日(进行DSA全脑血管造影以前)清晨7:00~8:00,采肘静脉血3ml,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单位以mg/L表示。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用ˉx±s表示,数据采用统计数据包SSP-10.0进行统计数据处理,采用组间t检验。

  2 结果

  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值为(4.12±1.18)mg/L,对照组血清C反应蛋白值为(2.94±1.09)mg/L,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存质量的疾病,成年人群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50~200人/1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5%~85%。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减少复发问题一直困扰着神经科学界的工作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到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脑梗塞患者中,有15%~33%的患者可以归于颈动脉狭窄,而且颈动脉狭窄在认知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研究也表明,颅外段动脉硬化性疾病是引起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脑梗死是由颈动脉疾病引起的,许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无任何症状,但资料表明:对于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的患者,第一年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是25%,有溃疡形成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其每年发生卒中的危险是7.5% [2~4] 。
   
  C反应蛋白在临床上常用作炎症、组织损伤程度及治疗效果的指标 [5] 。一般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急性期,含量可急剧增加,而且几乎与组织损伤程度成正比,当病理状态恢复时,C反应蛋白含量可下降。Winbeck等研究了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发现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患者显示明显的内-中膜增厚 [5] 。Johnston等对58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术前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结果发现颈动脉内膜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多变量模型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预示指标 [6] 。我们的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 [7] ,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狭窄存在密切联系,提示炎症反应是颈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
   
  已经证实炎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活化巨噬细胞分泌的IL-1、IL-6等细胞因子强有力地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诱导肝细胞产生大量C反应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之一。我们的观察结果也证实C反应蛋白在颈动脉狭窄中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Russell Ross.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N Engl J Med,1999,340:115-126.
   
  2 Francisco L,Chio Jr,Ming W,et al.Effectiveness of Elective Stenting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Lesions in Preventing Stroke.Am J Cardiol,2003,92:1135-1137.
   
  3 Richard J Powell,Marc Schermerhorn,Brian Nolan,et al.Early results of carotid stent placement for treatment of extracranial carotid bifurcation occlusive disease.J Vascular Surg,2004,39:1193-1199.
   
  4 Yacoub Bahou,Hamada Hamid DO,Mohammad Z Raqab,et al.Is-chemic stroke in Jordan2000to2002:A two-year,hospital-based study.J Strok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2004,13:81-84.
   
  5 Winbeck K,Kukla C,Poppert H,et al.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intima to media thickiness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Cerebrovascular Dis,2002,13:57-63.
   
  6 Johnston SC,Messna LM,Browner WS,et al.C 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nd viable chamydia penumoniae in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Stroke,2001,32:2748-2752.
   
  7 张立,焦连亭.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3,24(5):260-261.

  作者单位:400000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 黄河清 陈康宁 陈胜利 2005-6-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