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0期中医中药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药治疗

来源:INTERNET
摘要:发作性睡病是一种非生理性睡眠障碍性疾病,临床以突发性不可克制的嗜睡为特征。部分病人伴猝倒症,睡瘫症和入睡前幻觉。有人认为本病虽不直接危害生命,但对病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也有人认为本病常突如其来,故可造成意外伤害。鉴于此,各地医者在中医宝库中探索治疗该病的新路径,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综......

点击显示 收起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非生理性睡眠障碍性疾病,临床以突发性不可克制的嗜睡为特征。通常在饭后、开会、听课时或在单调的环境中发生,日作数次,多则10余次,但每次发作为时较短,一般为10~20min,1次发作后可精神振作数小时。睡眠深度因人而异,有的呈半睡状态,有的则鼾睡;部分病人伴猝倒症,睡瘫症和入睡前幻觉。有人认为本病虽不直接危害生命,但对病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也有人认为本病常突如其来,故可造成意外伤害。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还不清楚,归类也不明确、利他林、苯丙胺、麻黄碱、咖啡因等药对本病有一定效果,但仅能取效一时。鉴于此,各地医者在中医宝库中探索治疗该病的新路径,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根据临床表现,中医学归于“嗜睡”、“多寝”、“善眠”证之内,系阳虚阴盛所致。阳主动、阴主静,阴盛则多寐。如《灵枢·寒热病篇》所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本病发生可因七情过激,过喜伤心,心气焕散,心气不足所致。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所言:“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还可因脾虚湿盛,如李东垣所说:“脾气虚则怠惰嗜卧”。由此可见,本病发作与心脾有关,病性为本虚标实,本为心脾气虚,阳虚不展,标为痰、湿;主要病机为阴盛阳衰。多由七情过激,起居失宜,饮食不节,而致阴阳失和而发病。

  2 辨证分型
    
  基于对嗜睡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特有症状表现,大致分如下证型。
   
  2.1 脾胃气虚型 除嗜睡外,尚伴面黄肌瘦,倦怠神疲,少气懒言、不畏饮食、多汗便溏等,舌质淡,苔薄略白,脉细软无力,以补益脾胃,调和中气为原则,投以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等,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
   
  2.2 痰湿内困型 除主症外,兼见胸胁痞塞,脘腹胀满,头昏身重,或见面色黯滞或晦黄、神疲、食欲不振、舌淡白、苔厚腻或白腻,脉沉缓;若为痰热作崇,可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由于痰湿的产生,与脾肾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脾为中土,有运化水湿之功,脾虚则痰湿滋生;肾主水,脾阳又赖肾阳之温煦蒸腾,在脾肾虚弱的情况下痰湿易为患。因此,该类病人治疗时必须兼顾脾肾,分清标本轻重缓急,而有所侧重。常用方剂有平胃散、二陈汤、理中丸等。
   
  2.3 气滞血瘀型 此类病人可因气滞,外伤等引起。舌色多青紫或暗红,脉多沉涩。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抵挡丸。
   
  2.4 阴虚血燥型 由于阴血不足,肠道失润,大便秘结,清者当升不升,浊者当降而不降,卫气行阴之路不畅以致突发睡意,而不可克制。倏间又醒,常以通幽沟为基本方。
   
  2.5 营卫不和,阳气不振型 此类病人较少见,往往病程较长,症状变化多端,用人参养营汤可奏效。
   
  发作性睡病虽不为临床所常见,但一旦罹患,病人十分苦恼,且证情顽固,较难治愈,从收集的中医文献中可知,大多数病人是在它法不效或疗效不显的情况下而求助于中医药治疗的,断非三两剂中药即可获效。如能针药并用、汤丸共施,调养结合对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会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单位:252427山东省莘县第三人民医院 

作者: 张雪芹 2005-6-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