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7期论著

颈椎病常见压痛点及阻滞后的疗效探讨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位于颈肩背部位的常见压痛点及行压痛点阻滞后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在与颈椎活动受限相关的肌肉韧带上寻找压痛点,并按常规行压痛点阻滞。结果发现位于肩胛骨上角、肩胛骨内侧缘、斜方肌颈肩移行处这3个位置的压痛点出现机率最高,行压痛点阻滞1~5次后,本组1048例颈椎病患者有90。27%获......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病患者位于颈肩背部位的常见压痛点及行压痛点阻滞后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与颈椎活动受限相关的肌肉韧带上寻找压痛点,并按常规行压痛点阻滞。结果 发现位于肩胛骨上角、肩胛骨内侧缘、斜方肌颈肩移行处这3个位置的压痛点出现机率最高,行压痛点阻滞1~5次后,本组1048例颈椎病患者有90.27%获得优良的治疗效果。结论 颈椎病患者于颈肩背部有1~6个压痛点,阻滞这些压痛点对治疗颈椎病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 颈椎病 压痛点 阻滞

Common pain spots and their blocking effects in cervical syndrome

Zou Zhan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524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mmon pain spots and their blocking effects in cervical syndrome. Methods Along the limita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 activity related muscles and ligaments,the pain spots were searched,determined,and blocked conventionally. Results The pain spots were commonly located at the superior angle and medial border of scapula,and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neck and shoulder in trapezius. After 1 to 5 blockings of these pain spots,90.27%(946/1048)patients with cervical syndrome achieved a satisfactory efficacy. Conclusion There exist 1 to 6 pain spots in neck,shoulder and back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yndrome,and good effects can be benefited from their blockings.

Key words cervical syndrome pain spot blocking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后,椎体间松动,椎体缘产生骨赘或椎间盘破裂脱出等压迫刺激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而引起的各种临床症状 [1] 。笔者经大量病例观察,发现颈椎病患者于颈、肩、背处有1个至数个出现机率较高的压痛点,通过对这些压痛点的阻滞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于1998~2003年笔者诊治的颈椎病患者1048例,男699例,女349例,35岁以上患者867例。颈型颈椎病25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6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143例,脊髓型颈椎病13例,交感型颈椎病11例,混合型颈椎病357例。所有病例部分或全部具有如下特点:颈椎活动受限,可有头痛、头晕,上肢麻痛或四肢乏力,颈肩背痛。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体间隙狭窄,患椎有偏移,椎间孔变小,椎体、钩椎关节或后关节突有骨质增生,CT或MRI还可见到椎间盘变性、脱出并压迫硬膜囊和脊髓。单侧有压痛点的765例,双侧均有压痛点的283例。

1.2 确定压痛点 先让患者自己指示痛点大致位置,然后笔者左右手分别托住患者的下颏和枕部,使其颈椎被动作出左右旋及前屈后伸活动而诱发疼痛,根据颈椎活动受限方向和参与活动的相关肌肉、韧带,用拇指在预计的区域内逐次作探索性按压。当压痛点受到按压时,患者有明显痛感并有规避动作。

1.3 压痛点阻滞 器具为10ml或20ml注射器1支,5号针头1枚。阻滞液由2%利多卡因、维生素B族类、强的松龙和生理盐水配制而成,剂量和容量视压痛点的多少及部位而定,但不能超过我国药典规定的1次最大剂量。一般选1~2个压痛点阻滞即可。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左手拇指精确按压痛点,右手持装有阻滞液的注射器对准压痛点进针,进针深度以针尖抵骨质为准,在深部无骨质的痛点,进针深度则根据局部软组织的厚度以2~3cm为宜,切勿刺入椎管或胸腔。所有病例在进针当中及注药前都必须回抽,回抽无血、无液、无气后方可注药。在进针过程中和注药时多数患者有酸、涨、麻等异感出现,并向周围及颈部、肩部、背部、上肢等部位放散。阻滞次数最少的1次,最多5次,2次阻滞间隔期为1周。

1.4 疗效评估 优:疼痛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无头晕、头痛,无上肢麻痛,四肢肌力正常。良:疼痛明显减轻,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其他症状或消失或明显缓解。好转:疼痛略有缓解,颈椎活动稍有改善。差:阻滞5次后症状和体征仍无任何改善。

2 结果

2.1 压痛点 患者压痛点最少1个,最多6个。1048例患者中压痛点位于肩胛骨上角(肩胛提肌止点)的有945例(90.17%),位于肩胛骨内侧缘(菱形肌止点)的有506例(48.28%),位于斜方肌颈肩移行部的有331例(31.58%),位于椎旁的有195例(18.60%),位于斜方肌起点的有132例(12.60%),少数患者在冈下肌、大小圆肌、肩峰等部位有压痛点,但例数太少,均少于80例。

2.2 疗效 优601例(57.35%),良345例(32.92%),好转81例(7.73%),差21例(2.00%)。优良率达90.27%。

3 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常见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且男多于女,与患者的职业、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2],如司机、伏案工作者、电脑操作者、织毛衣、打麻将、睡高枕、躺着看书看电视等。因为这些职业和生活习惯长时间使颈椎处于压力增高的曲屈位置,久而久之,颈椎间盘将发生病理改变。颈4~5和颈5~6椎间盘因位于颈椎生理弯曲的顶点,是颈椎活动的中心,所受应力和位移均比其它椎间盘要大,故更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颈椎间盘的退变又导致钩椎关节增生、颈椎小关节增生、椎体骨质增生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等一系列与应力有关的劳损退行性改变 [3] ,本组病例的大量影像学检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当颈椎的退行性改变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临床症状。因个体差异较大,究竟到什么程度才出现症状,无法确定,不过我们观察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与临床症状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这还有待今后做进一步研究。

不论哪一型颈椎病都能在颈、肩、背处找到压痛点 [4] ,压痛点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数个,可位于一侧也可双侧都有。但压痛点多集中于肩胛骨上角、肩胛骨内侧缘、斜方肌颈肩移行部,其次是椎旁和斜方肌起点,可能与颈椎前屈时,附着于这几处的肌肉韧带张力较大更容易劳损有关。而相关肌肉韧带的劳损所引发的疼痛又会限制颈椎的活动范围 [5],严重者颈椎处于活动范围极小的强迫位,这又可使相关的肌肉韧带持续张力增高,劳损进一步加重,反过来又使颈椎活动进一步受限,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行压痛点阻滞可阻断这一恶性循环,从而使颈椎活动范围改善,颈椎所受应力和位移可逐渐恢复正常,退行性改变可得到遏制,颈椎病可得到有效治疗,这是阻滞压痛点可以治疗各型颈椎病的依据。本组1048例患者中凡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的颈椎活动也相应改善或正常,大部分患者症状也随着消失或明显缓解(90.27%),但即使颈椎活动完全正常也有部分患者的症状未见完全消失。还有部分患者(2.00%)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究其原因,一是有部分患者主观感知压痛点有误,错把有放射性痛的某一处误为压痛点从而误导医生,在此处阻滞自然疗效欠佳,鉴别的方法是:如症状为单侧,在按压某处可疑压痛点时同时按压对侧的对应部位,若疼痛无差异则说明此处不是压痛点。如症状为双侧,则根据颈椎活动受限方向、角度判断出可能受累的相关肌肉、韧带,再进一步探索压痛点。二是有部分患者颈椎活动正常,则压痛点就需要凭经验寻找 [6] 。但即使如此,错误仍难避免,需要医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才能提高压痛点的定位准确性,这是提高疗效的前提。

行压痛点阻滞治疗颈椎病在较高有效率(98.00%)的基础上增大了治疗的安全性,只要熟悉有关解剖,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预期估计,预防为主,阻滞技术本身是非常安全的,很少有意外和并发症发生,但应同时准备好应对措施,一旦发生意外或并发症就要迅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因阻滞术必定会对患者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而对刺激的耐受个体差异很大,在患者空腹、有禁忌证时禁止施行压痛点阻滞,阻滞时本组患者均取侧卧位,故进针、注药产生的刺激导致血压下降而引发的头晕、出冷汗、脉搏缓慢乏力、神情淡漠等所谓“晕针”并发症极少发生,本组患者有13例发生晕针,多数为迁就患者而在空腹状态下行阻滞术所造成,发生晕针后,立即吸氧,口服葡萄糖液或静脉输液,个别患者需肌注麻黄素,一般10~30min后并发症消退,无后遗症。另有2例发生药物过敏,全身多处出现皮疹,经对症处理后分别于第2天和1周后恢复正常。其余如感染、椎管阻滞、气胸等未见发生。少数患者行压痛点阻滞术后1~2天内局部疼痛加剧,此属药物刺激和注药后局部组织张力增大所致的正常反应,不会影响疗效。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462.

2 毛丹群.颈椎病发病与年龄、职业的关系.现代诊断与治疗,2003,14(2):104.

3 苏友新,许书亮,陈日济,等.用枕不当与颈椎病发病相关性的动态平面有限元分析.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6):9-12.

4 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71.

5 徐宝兴,戴克戎,王以友.颈椎病对颈脊柱运动的影响.医用生物力学,1994,9(3):182-186.

6 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疗手册,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46.

作者单位:524001广东湛江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作者: 邹展 2005-8-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