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7期临床医学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观察(附51例报告)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对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51例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根据病变部位神经节段分布采用0。5%利多卡因20ml+VitB121000μg(前3次加用地塞米松5mg)行神经阻滞及痛点注射治疗,用VAS评分法评估对带状疱疹性疼痛的治疗效果。结果50例每次注射后疼痛均于5min内缓解,VAS在3分以下痛苦表情消失,阻滞区皮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对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51例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神经节段分布采用0.5%利多卡因20ml+VitB 12 1000μg(前3次加用地塞米松5mg)行神经阻滞及痛点注射治疗,用VAS评分法评估对带状疱疹性疼痛的治疗效果。结果 50例每次注射后疼痛均于5min内缓解,VAS在3分以下痛苦表情消失,阻滞区皮肤痛、温、触觉存在,46例经注射1~16次后痊愈。痊愈46例,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96.08%。肋间神经阻滞发生气胸1例,发生率1.96%。结论 神经阻滞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性疼痛,局部痛点注射能提高带状疱疹性疼痛的治愈率;早期注射能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疼痛 带状疱疹 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1] 。剧烈的疼痛严重干扰着病人的生活、工作和睡
作者单位:351100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眠。我科疼痛门诊自1996年以来应用各种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51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51例,男20例,女31例;年龄26~90岁;病程3天~2年余。51例中皮损消退者愈合18例,其中1例瘢痕形成;皮诊、水疱疹未愈合者33例,其中4例为微皮损型、无疱型 [2] ,5例皮损严重出现破溃。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肺部感染,1例合并哮喘发作。一般情况及病变部位见表1。全部病例都伴有疼痛,呈针刺样、电击样疼痛及烧灼感、麻木、束带感,伴有睡眠障碍及食欲减退。疼痛分级评定采用视觉摸拟评分(VAS)进行评分,全组VAS均在7~10分。 表1 病例情况一览表
年龄(岁)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神经节段分布采用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椎板注射 [3] 、耳后神经阻滞及星状神经节阻滞,5例皮损严重者在皮损愈合后分别结合肋骨膜注射、下腹髂神经阻滞、耳后神经阻滞及局部皮下痛点注射。除星状神经阻滞采用1%利多卡因+VitB 12 1000μg混合液10ml外,其余均采用0.5%利多卡因+VitB 12 1000μg+地塞米松5mg混合液,每次镇痛液总量不超过20ml,开始每天注射1次,连续3次(3次后停用地塞米松)后视疼痛及病情情况改为每周1~2次。早期病例单纯给予神经阻滞治疗,皮损较重及破溃合并感染者给予抗病毒及抗生素治疗。4例9次采用CSI405A监护仪监测病变部位皮肤的温度,观察注射后5、10、15、20min的皮肤温度变化,并与健侧对比。

1.3 疗效判断标准 (1)痊愈:疼痛、麻木、烧灼及病变区域自发性抽动感完全消失,VAS0分,皮疹消退;(2)好转:疼痛、麻木、烧灼感消失,病变区域偶尔有自发性抽动VSA1~2分,皮疹消退;(3)无效: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麻木、烧灼及病变区域自发性抽动不适感无任何改善,AVS7分以上,皮疹消退不足30%者。

2 结果

本组中50例每次注射后疼痛均于5min内缓解,VAS在3分以下痛苦表情消失,阻滞区皮肤痛、温、触觉存在,46例经注射1~16次后痊愈,其中26例病程短、皮疹无破溃病例经注射1~3次后皮疹很快消退结痂逐渐愈合。2例因年龄大行动不便经注射3次疼痛减轻,VAS在3分以下,改用口服药物治疗;1例耳后神经受累病例经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颈丛阻滞3次后好转,但仍时有疼痛,VAS在7分以上,家属放弃神经阻滞治疗改中药及针灸治疗后痊愈。1例合并哮喘病例第3次肋间神经阻滞时发生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后好转,但皮肤破溃、感染,愈合后形成瘢痕发展为PNH,服用镇痛药等药物未能控制,15个月后经椎板注射治疗及瘢痕痛点注射后疼痛明显减轻,VAS在1~2分,疼痛加重时服用镇痛药能缓解。1例头颈部病例经治疗疼痛已缓解,于第12天并发带状疱疹性脑炎,经抗病毒、激素、脱水等治疗后痊愈。阻滞方法及注射次数见表2。注射后患侧皮肤温度上升0.3~3.1℃,见表3。注: ˇ 除1例单纯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外,均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表3 注射前后皮肤温度的变化情况 (略)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以神经痛及以神经分布为特征的成簇的丘疹及水泡疹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有自限性,病程一般在2~3周左右,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处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由于疼痛程度严重,采用传统的口服镇痛药等治疗手段不能迅速确切控制疼痛,同时急性带状疱疹还有9%~34%病例局部皮损修复后神经痛仍迁延不愈,持续数月、数年或发展成难治性的PHN [5] 。文献报道神经阻滞可阻断神经痛的恶性循环,阻断疼痛传导,阻断交感神经,支配脊神经的营养血管扩张,改善神经营养;而且能明显降低PHN的发生率 [1,2,4~7] 。病理学研究发现急性带状疱疹脊髓炎病人,在背根神经节(DRG)、后根和周围神经有出血性炎症,伴有脱髓鞘和轴突变性,皮肤、神经、DRG都含有病毒颗粒,PHN病人伴有脊髓后角萎缩,相邻节段的双侧DRG及在各自的周围神经有显著的炎症改变伴有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在某些病人急性带状疱疹后可引起进行性炎症过程 [8] 。有研究结果显示皮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核黄均在颈、胸交感神经节、腹腔神经节标记到神经细胞,提示皮内注药对PHN病人交感神经细胞的高兴奋状态以及C纤维激活和敏化可能有调节作用 [9] 。动物神经生理学和行为学观察提示交感神经活性对炎症皮肤伤害感受器有易化作用,交感神经增加炎症皮肤放电,加重创伤部位疼痛 [10] 。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可能参与疼痛、痛觉过敏和炎症的产生 [11] 。本组病例采用0.5%利多卡因低浓度神经阻滞止痛时间超过24h,阻滞后皮肤温度升高,且痛、温
、触觉存在,显示神经阻滞止痛作用不单纯是感觉神经受阻滞的结果,可能与同时阻滞交感神经产生血管扩张有关。有报道皮内注射含有布比卡因、弥可保、镇痛液治疗14例全部获得痊 愈 [12] 。

本组资料显示神经阻滞后疼痛能立即缓解,最后达到治愈,局部痛点注射能提高带状疱疹性疼痛的治愈率;早期注射能提高治愈率,减少PHN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赵俊,张立生.疼痛治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388-390.

2 王家双,朱月萍.微皮损型、无疱疹带状疱疹.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9,5(1):54-56.

3 林祖亮,陈建南,黄慧青.椎板注射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16例报告.海峡药学,1998,10(3):71(增刊).

4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2-34.

5 Wu CL,Marsh A,Dworkin RH.交感神经阻滞在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作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0,8(4):248-250.

6 薛明喜,熊源长.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机制和临床进展.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22(2):99-102.

7 Baron R.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for mechanismto symptoms.Clin J Pain,2000,16(2suppl):S12-20.

8 Wall PD,Melzack R主编,赵宝昌,崔秀云主译.疼痛学,第3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555.

9 章云海,曾因明,周震球,等.皮内注药治疗疱疹后神经痛的机制.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2):115-117.

10 Drummond PD.Nitroprusside inhibits thermal hyperalgesia induced by noradrenaline in capsaicin-treated skin.Pain,1999,80(1-2):405-412.

11 向勇.交感神经系统在炎症痛中的作用.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4(2):73-75.

12 吴纪利,陆伟萍,谢文娟.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的初步报告.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2,8(4):251-252.

作者: 林祖亮 林一雄 蔡建荣等 2005-8-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