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7期临床医学

尿激酶治疗老年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来源:INTERNET
摘要: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导致肢体慢性缺血,临床出现肢体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夜间足部疼痛,足踝溃疡,重者肢体坏死、截肢,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本文应用尿激酶治疗35例老年下肢闭塞性硬化慢性缺血患者,观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住院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72例,年龄≥60岁......

点击显示 收起

    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导致肢体慢性缺血,临床出现肢体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夜间足部疼痛,足踝溃疡,重者肢体坏死、截肢,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本文应用尿激酶治疗35例老年下肢闭塞性硬化慢性缺血患者,观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住院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72例,年龄≥60岁,符合下列条件:(1)症状:下肢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夜间静息性疼痛。(2)体征:足部发凉,足趾紫绀,足背动脉触及不清,踝部溃疡。(3)超声多谱勒显示下肢动脉内膜增厚、狭窄、有斑块、低回声团、足背动脉血流减少。(4)病程≥14天 [1] 。(5)本人或家属签署药物治疗同意书。合并下列疾病者不列入治疗对象:(1)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肝功能障碍;(2)慢支、肺气肿、肺心病;(3)免疫性疾病、肿瘤;(4)既往有脑出血病史;(5)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血压≥180/110mmHg;(6)长期卧床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42例。

1.2 方法 治疗组用药:经前臂静脉用容量输液泵输注尿激酶50万~70万U,每小时泵入10万U,根据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决定用药天数,输注10天无效则停止治疗。停用尿激酶第2天皮下注射速避凝0.4ml,1次/d,共7天,病情反复则再输注第2疗程。对照组静脉滴注复方丹参30ml,1次/d,共15天。

1.3 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症状、足趾紫绀、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下肢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发生距离、夜间静息性疼痛变化;足部发凉、紫绀好转、消失、溃疡愈合、足背动脉搏动增强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有效率用X 2 检验,行走距离变化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略)

用药剂量、疗效和副作用:治疗组每天应用尿激酶60±12.1万(50~70万)U,治疗天数7±3.6天(5~11天),其中2例重复第2个疗程,每天用60万U,连续6天。5例患者每年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例(%)(略)

3 讨论

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全身疾病,但以下肢最为多见 [1] 。下肢闭塞性硬化引起肢体慢性缺血,病程呈渐进过程,逐渐出现肢体发凉、皮肤干燥、肌肉萎缩;随着缺血加重,活动后下肢疼痛,必须终止行走,称间歇性跛行;病变继续发展,间歇性跛行距离日渐缩短,直至不走路也疼痛,即静息性疼痛,尤其是夜间疼痛加重,严重影响睡眠。由于下肢慢性缺血,足部营养不良,踝部可以发生溃疡,局部换药治疗很难愈合,患者经常处于疼痛、焦虑状态,影响生活质量。许多研究证实,间歇性跛行和无症状的周围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促凝血物质增多,如纤维蛋白原血球压积von Willebrand因子、纤溶酶激活物、抑制物等。在狭窄下肢动脉斑块上,促凝物质导致血栓形成,这些患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证实血栓的形成的病理改变 [2] 。粥样硬化并发急性血栓形成,常引起下肢剧烈疼痛,皮肤苍白,如不及时治疗,下肢发生坏死;下肢缺血晚期,当闭塞发展到严重供血障碍时,缺血趾端干枯变黑,呈干性坏死,继发感染后出现溃烂,这二种情况都需要截肢,从而致残。本文35例下肢闭塞性硬化慢性缺血患者,应用尿激酶后,75%静息疼痛患者,疼痛消失;80.8%间歇性跛行患者,症状改善:行走距离由30.921.5m增加到120.2±23.5m,与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其中1例75岁患者,3年间,先后4次输注尿激酶治 疗下肢疼痛、足趾溃疡、严重缺血,改善了下肢和足部循环,保全了肢体,改善了生活质量。

下肢闭塞性硬化肢体慢性缺血,国外一般应用低剂量尿激酶治疗,每日50万U,间歇治疗3~4周 [3] 。本文应用尿激酶50~70万U,疗程5~9天。静脉滴注尿激酶,纤溶酶活性上升,15min达高峰,6h仍有纤溶作用。尿激酶常见副作用是出血,尤其是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更易发生脏器出血。本文应用容量泵,每日泵5~7h,每小时泵入10万U,无1例有皮下和脏器出血。因此老年人患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伴有慢性缺血,经静脉泵入尿激酶治疗,方便实施,治疗有效,改善症状,减少截肢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天鹏.周围血管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防治.北京医学,1994,16:167.

2 Lowe GD,Reid A W,and Leiberman DP. Management of thrombosis in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British Medical Bulletin,1994,50:923-935.

3 LeschkeM,SchoebelFC,Strauer BE. Low-dose intermittent urokanise therapy in chronic symptomatic end-stage arterial disease-clinical relevance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r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Llin-Hemorheol-microcire,1997,17(1):59-66. 

作者单位: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第二干部病房

作者: 胡小玲 王雷 于伟等 2005-8-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