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8期临床医学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6例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住院病死率有明显下降,但病死率的下降并非自然病情的减轻而是治疗进步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溶栓疗法是90年代冠心病治疗学上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它不仅可以使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而且对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有重要意义。我院......

点击显示 收起

    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住院病死率有明显下降,但病死率的下降并非自然病情的减轻而是治疗进步的结果。其中溶栓疗法日益受到普遍重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溶栓疗法是90年代冠心病治疗学上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它不仅可以使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而且对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有重要意义。我院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36例AMI,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学检查确诊的AMI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4~71岁,平均59.5岁。发病时间30min~22h,其中3h以内8例,3~6h15例,6~12h9例,12~22h4例。梗死部位:前壁10例,前间壁9例,广泛前壁7例,下壁8例,下壁并正后壁2例。有以下禁忌证者除外:①2周内有各种活动性出血、手术、外伤史、心肺复苏或不能实施压迫止血的血管穿刺等。②以前有严重瓣膜病、严重心衰及心肌梗死;③血压>200/120mmHg(1mmHg=0.133kPa)或不能除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④有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⑤合并心源性休克;⑥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⑦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等。

    1.2 治疗方法 36例患者除按AMI常规处理,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镇静、止痛、消除心律失常、控制休克、注意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用硝酸甘油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外,用UK25万~50万U+5%葡萄糖液20ml10min内静脉推注,然后用UK75万~100万U+5%葡萄糖液150ml30~45min静脉滴入。静脉溶栓后12h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恢复至治疗前1.5倍以内即开始用肝素50mg加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动态观察胸痛缓解情况,每日测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心电图(特别是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和心肌酶谱改变,并根据冠状动脉再通的间接指征,判定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是否相通。溶栓的同时给予肠溶阿司匹林0.3g/d,口服,连用3天,后用0.05~0.075g/d维持。用药期间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患者有心衰、休克或心律失常等,则辅以相应的对症治疗。

    1.3 疗效判断 ①2h内出现:胸痛明显缓解;②提高的ST段下降≥50%;③出现再灌注型心律失常;④血清酶肌酸磷酸肌酶(CK)、肌酸磷酸肌酶同功酶(CK-MB)的高峰提前出现(≤14h)。提示心肌得到再灌注。

    2 结果

    36例中胸痛迅速缓解者24例;抬高的ST段下降19例;出现期前收缩9例;CK及CK-MB升高峰值提前22例。总有效例数为28例,占77.8%。8例未明显改善者,平均年龄为68岁,发病时间均大于6h。无1例出现出血、 过敏。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病程第3天用力大便后出现急性左心衰;另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

    3 讨论

    AMI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和诱因,引起AMI的主要内在原因是冠脉内膜下粥样斑块不稳定、斑块内出血致血栓形成。因此在AMI早期,如无禁忌证进行溶栓疗法,是一种有效、便捷、相对安全的措施。UK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可渗入到新鲜血栓块的内部发挥作用,使血栓内纤维蛋白溶解。与链激酶(SK)相比,UK与血栓纤溶酶原亲和力较大,溶栓作用比较强而出血副作用较小 [1]  ,并且UK不需要做皮试。新溶栓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作用选择性强,对全身纤溶影响小 [2],但目前价格昂贵,未能广泛应用。因此临床多选用UK。溶栓剂可以通过冠状动脉或静脉注入,前者再通率稍高,但缺点是必须冠状动脉插管,给药方法为有创性,且必须有心血管造影设备,而冠脉造影又拖延了治疗开始的时间,因此不利于广泛应用。近年来多着重于静脉内给药,此法用药及时,简便易行,且其适应证较广,如:①持续胸痛30min以上,舌下含硝酸甘油无效者;②胸痛(或发病)≤6h,并已出现Q波;③胸痛持续>6h,ST段抬高导联仍保留R波;④EKG上两相邻导联ST抬高>0.15mV;⑤急性ST段压低、T波倒置,含化硝酸甘油不改善者;⑥发病时间≤24h,年龄≤65岁(身体状况好,可以扩大至70岁)。本法应用36例,24例恢复心肌灌注,冠状动脉再通率为77.8%。无1例并发严重出血。8例未改善者,年龄较大(最大者71岁,平均66岁),且发病时间均大于6h(最晚者为22h)。提示年龄过大,应用时间过晚,则效果较差。一般不宜超过发病后4~6h。

    参考文献

    1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788.

    2 郑兴.新的冠脉溶栓剂.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6,13(6):330.

作者: 李香超 2005-8-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