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12期中医中药

腕踝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剧烈,失眠症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笔者采用腕踝针治疗失眠症,与催眠药物进行对比观察,疗效显著。本文旨在寻找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简单治疗失眠症的方法,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治疗患者52例,其中男22例,女30例,年龄18~76岁,平均46岁。...

点击显示 收起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剧烈,失眠症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笔者采用腕踝针治疗失眠症,与催眠药物进行对比观察,疗效显著。本文旨在寻找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简单治疗失眠症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治疗患者52例,其中男22例,女30例,年龄18~76岁,平均46岁;病程20天~10年。睡眠时间最短2h,最长5h。根据睡眠时间及睡眠情况分为:轻度,难以入睡,睡中易醒,睡眠时间不足7h,但日常精神尚可,11例;中度,时睡时醒,乱梦纷纭,需常用催眠药物,日间头昏倦怠睡眠时间不足5h,30例;重度,睡眠时间不足3h,甚至彻夜不眠,服用一般安神药物无效,11例。全部病例按分层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一般资料分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有关慢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烦躁、心悸、健忘等症。排除影响睡眠的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组 (1)取穴:主穴,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用拇指按压凹陷处;下1,靠近跟腱内侧,约在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随症配穴:头晕而痛,多烦易怒,口苦咽干,属肝火上扰型,加行间风池;心中懊恼,脘痞嗳气,属胃腑不和型,加厉兑、隐白;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属阴虚火旺型,加太溪、太冲,神疲乏力,心悸健忘属心脾两虚型,加心腧、脾腧。(2)操作方法:选取34号毫针,确定进针点,医生左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尖置于进针点附近,针与皮肤呈30°角,右手弹击针柄,将针尖快速弹入皮下,针体沿皮下浅表层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然后,按住针柄,将针尖轻轻扫散,确定无阻碍。若病人有酸胀麻痛感,说明进针过深,至筋膜下层,应立即将针退至浅表层。针刺深度1寸,针刺方向相上,留针1h,其间不做提插捻转。以患者小睡15~30min为佳。治疗过程中,停服一切催眠类药物。先选择腕踝针,5次后,再进行辨证分型,增加配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药物组 口服安定2.5mg,每日3次,睡眠时间增加2h且维持3天后,逐渐减药,20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平均睡眠7h以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停用催眠药物;好转:睡眠时间延长2h以上,但仍不足7h,伴随症状有所改善,催眠药减量一半以上;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略)
    
  由表1可见,针刺组与药物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3%和76.9%,差异有显著性(P<0.05)。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71岁,离休干部,2004年4月8日初诊。主诉:入睡困难,醒后难再入睡,2个月,整夜不能入睡1周,需口服催眠药物,方能入睡3h。并伴有头晕,腰腿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该患2个月前,因赶稿子写文章,曾数日睡眠时间仅为3~4h。其后,出现睡眠困难现象,尝试多种治疗方法无效后,开始服用催眠药,因恐惧成瘾,特来针灸科治疗。查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失眠症,心脾两虚型。采用腕踝针上1和下1,首次治疗中,患者即明显感觉有困意,3次后,即可在行针中小睡20min,5次后,不需服用催眠药,可以入睡5h以上,但仍觉乏力心悸,考虑该患属心脾两虚型,加心腧及脾腧2穴,针刺15次,诸症尽除,睡眠恢复正常,自觉神清气爽。
   
  5 体会

  对于失眠症的治疗,临床多采用催眠药物。长期服用,不仅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有中毒反映,抑制大脑神经系统,出现共济失调,甚至痴呆等症。笔者对26例失眠患者进行腕踝针治疗,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药物组76.9%,说明腕踝针具有明显镇静安神作用。中医学称失眠症为不寐,主要源于心肾不交,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扰动神明,心神不安而致。失眠日久,累及脾胃肝胆,以致变证丛生,迁延不愈。腕踝针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简易针法,其安神作用比较明显,多数患者在行针过程中,即有困意,或小睡。腕踝针上1及下1穴,属于1区,其安神作用考虑与心经、肾经的循行路线相类似有关。通过轻缓的刺激针法,沟通心肾,安神定志。但是由于失眠症病因不同,各有兼证,故仍需细致辨证求本,酌加配穴。心腧、脾腧可健脾养心;太溪、太冲滋肾阴,平肝阳;风池治头痛,行间平肝阳以制怒;阳明(胃经)根于厉兑,太阴(脾经)根于隐白,治疗脾胃失和引起的失眠多梦。另外,腕踝针取穴少,针刺无痛苦,易于被患者接受,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坚持治疗,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编.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1994,56-74.

  作者单位:130012吉林省医院南区针灸科
   
       130022长春大学中医系

作者: 赵丽红 桑林 2005-8-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